大公報綜合美國VOX新聞網、The Revelator網站、《華盛頓郵報》報道,《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全球簽署方最多的國際環境公約,共有196個締約方。但自詡環保「領頭羊」的美國卻因黨爭,耗費近30年仍未完成批准程序,為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物種滅絕帶來阻礙。中方呼籲,美方應盡早改變參與國際事務時的功利做法,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學家警告全球物種面臨新一輪大滅絕的危險,團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在1992年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稱《公約》)向所有國家開放簽署,並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國際環境公約之一,共有196個締約方,包括195個國家和歐盟。
不過,自詡環保「領頭羊」的美國卻成為聯合國迄今唯一未加入《公約》的國家,外界對此質疑紛紛。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瑪利亞·伊萬諾娃表示,「這簡直是一種恥辱。」環保組織「自然運動」負責人奧唐奈爾認為,美國未加入《公約》,「使全球生物多樣性在需要提高其優先級的時候『被忽視、被無視』。」
黨爭致批准程序被無限拖延
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美國是《公約》的倡導者之一,但在民主共和兩黨爭鬥不斷的背景下,令美國在締約上僵持近30年。1992年《公約》開放簽署時,忙於競選連任的老布什政府拒絕簽字。當時,許多共和黨議員認為條約將「侵犯美國主權」,例如臆想美國企業將被迫分享與基因相關的知識產權,並擔憂將增加財政開支,木材行業和產權組織也齊聲反對。
而1993年克林頓政府上任後雖簽署《公約》,但未能翻過國會「大山」。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有權簽署國際條約,但必須在參議院通過才能在美國的法律體系下生效。這需要參議院三分之二以上、至少67名參議員的支持,但在外交關係委員會一號人物赫爾姆斯(Jesse Helms)等35名共和黨人阻止下,《公約》批准程序擱淺。這也意味着美國短時間內批准《公約》可能性渺茫,拜登政府至少要爭取17名共和黨參議員「倒戈」,在美國社會政治極化的現實下難以實現。
美國「簽署」和「批准」割裂的制度設計,也導致締結國際條約不斷上演「簽署卻不批准」的戲碼。根據美國國務院2019年統計,共有37項美國政府已簽署的國際公約迄今未獲得參議院批准,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和《關於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處置的巴塞爾公約》等涉及全球環境議題的重要國際公約,令美國游離於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體系之外。
維護資本家利益 美拒讓步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2日警告,人類活動導致生物圈災難,當前物種滅絕速度是過去1000萬年平均水平的幾千倍。到2030年,全球生態系統崩潰每年可能造成近3萬億美元的損失,而受最大影響的將是一些最貧窮、負債最重的國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3日指出,有評論稱,環境保護和大資本家利益有所衝突,美國並不願意為了全球公共利益而作出一些讓步和犧牲。作為全球第一大國,美國的缺位對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物種滅絕所作努力造成了傷害。他強調,一段時間以來,美方在多個國際場合呼籲各國團結,共同採取行動應對問題。美方應盡早改變參與國際事務時的功利做法,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切實從全球人民的福祉出發,以實際行動取信於國際社會。
保護不力 美23物種永久性滅絕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政府9月29日宣布,其境內23個物種已經永久性滅絕,包括曾經被譽為美國最美麗鳥類之一的象牙喙啄木鳥(ivory-billed woodpecker)。

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上月宣布,已確定這些物種已經滅絕,將把牠們從瀕危物種名錄上撤除。公報指出,這一悲傷的消息凸顯人類活動令物種喪失生存空間、過度採伐、引入入侵物種和疾病等行為,助長了物種的衰落和滅絕,預計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加劇這些威脅。
象牙喙啄木鳥是被宣布滅絕的物種之一,牠長着黑白相間的羽毛,雄鳥羽冠呈紅色,體長50厘米左右。象牙喙啄木鳥是世界體型第三大的啄木鳥,因美麗外形被稱「上帝之鳥」(Lord God Bird)。過去,象牙喙啄木鳥常出沒於美國南部的沼澤森林,但19世紀期間因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遭人為獵殺導致數量銳減。牠最後一次現身是1944年,地點在路易斯安那州東北部,1967年被正式列為瀕危物種。
美國也正式宣布黑胸蟲森鶯(Bachman's warbler)、喬氏食蚊魚(San Marcos gambusia)等瀕危物種滅絕。名單還包括多種只能在太平洋島嶼找到的鳥類及蝙蝠,以及曾經能在伊利諾伊州到佐治亞州河床找到的8種淡水蚌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