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昨日發表報告,批評政府在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疫控政策出現嚴重錯誤,未有及時封城,導致成千上萬民眾不必要死亡,並形容一眾官員陷入「集體迷思」,只考慮盡量縮減疫情規模,而非完全阻止病毒傳播,釀成英國「歷來最嚴重公共衞生政策失誤之一」。專家解讀報告,形容長者的安危在政府心目中,是「事後才想起」的問題。

● 英國至今錄得近13.8萬宗死亡個案,抗疫表現差強人意。 資料圖片

報告長達150頁,由下議院科學及健康委員會搜集約50名證人證詞撰寫,包括前衞生大臣夏國賢、首相約翰遜的前顧問卡明斯等,並獲來自保守黨、工黨及蘇格蘭民族黨3大黨的22名議員通過。

英國至今錄得近13.8萬宗死亡個案,抗疫表現差強人意,報告解釋是源於政府官員及顧問的「集體迷思」,雖然有認真看待科學建議,卻沒有官員提出任何質疑,最終沒有參考東南亞國家做法,採取更進取的抗疫策略。

官員「集體迷思」未質疑決策

疫情浮面的首3個月間,政府根據官方衞生顧問建議,認為在檢測能力有限、短期內沒有疫苗及民眾不接受長期封城下,決定只以控制病毒傳播為目標,而非嘗試完全阻止病毒傳播,亦因考慮到經濟及社會等影響,一直有意避免封城,類似的嚴重早期錯誤,在不少歐洲及北美國家身上都有出現;不過「在缺乏嚴格檢測、追蹤、隔離及邊境管制下,全面封城無法避免,亦應一早實施」。

委員會形容,民主制度中的問責,就是要求民選的官員不止聽取意見,更需在作出決策前,評估、質問及挑戰他人意見,政府卻一直假設不可能完全遏制病毒,直至發現醫療系統會崩潰才改變政策,且沒有任何人提出質疑,情況令人驚訝。

檢測追蹤混亂 邊境管制寬鬆

報告亦指出,當局的防疫規劃只按照流感傳播模式制訂,過於狹隘及缺乏彈性,且沒有汲取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及伊波拉來襲的經驗;此外檢測追蹤緩慢、運作混亂,又沒有做好隔離患者及密切接觸者,邊境管制亦只針對高風險國家實施,力度過於寬鬆。

● 英國政府去年在爆發疫情初期未有及時封城,其間民眾聚集之餘亦未有戴口罩,令多人染疫死亡。 資料圖片

不過報告中有讚揚英國政府的疫苗接種工作,稱當局一早想到利用疫苗,作為走出疫情的最終手段,並決定投資研發疫苗,除令英國在疫苗接種上取得成功,放眼全球亦可協助挽救數以百萬人性命。

慈善組織「英國長者」(Age UK)的代表亞伯拉罕斯解讀報告,形容在疫情初期,保障長者等社會福利事務,是官員「事後才想起」的問題。英國政府亦已委任法官,在明年初就政府抗疫展開獨立公眾調查。

內閣辦公室大臣11次表明拒道歉

英國國會發表政府抗疫調查報告後,內閣辦公室大臣柏建熙接受電視訪問時,被多次問到會否就報告所指政府抗疫失誤道歉,但他堅稱「不會」,並強調當局所有決定都是基於當時的科學建議。

報告批評英國政府在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太遲封城,官員和科學顧問的決策失當導致數以萬計民眾死亡。但柏建熙表示,去年有關首次封城的決定是基於當時的科學建議,否認政府未有仔細審核衞生顧問的意見。主持人多次詢問柏建熙是否會為此道歉,他先後拒絕多達11次,堅稱政府的政策「保護了醫療系統免於崩潰危機」、「一切決定都是基於我們看到的證據」。

但柏建熙指出,在經歷過如這次疫情般「前所未有的危機」後,必定會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政府也希望從中汲取教訓。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