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諮會」的日子雖然任務繁忙,擔子也重,但也學會了部分事情要有鍥而不捨、認真辦事的態度,才有機會成功。
其中一個印象最深刻的例子發生在高山劇場舊翼。當年,戲班投訴高山劇場的舞台後台空間不足,演員要在二三樓的化妝間裝身,走又窄又矮的樓梯到舞台,演員戴雉雞尾要彎着身下樓,趕場更是要揸緊時間,跑上跑落,喘着氣出台。由於我在高山劇場製作過一定數量不同類型的演出,也擔任過若干次的司儀,算是「受害人」之一,了解箇中情況。
我向周振基主席解釋,高山劇場舞台一層左右各一個小房間,小得連老倌的衣箱也放不入,多供司儀使用。但高山劇場也有與其它劇場不同之處,它的前後台職員辦公室設在舞台的後台,佔據頗大的空間,加上放置燈光和音響器材的存庫,剩餘的空間僅夠演員出入。周主席聽了我的解釋,便指示「粵諮會」秘書安排一眾委員到高山劇場參觀,了解實際情況,才商議解決的方法。
參觀當天,後台的格局一如我所描述。周主席也很細心,向高山劇場的管理人員查詢前後台職員辦公室、燈光及音響器材儲存倉庫設置在舞台同層的原因。據管理人員的解釋,前後台職員辦公室設在舞台後方是方便演出團體有急事找高山劇場工作人員,燈光及音響器材儲存倉庫在舞台層是因高山劇場沒有「貨𨋢」,設在其它樓層搬運不便。
聽完管理人員的解釋,周主席走向一條窄窄的通道,問管理人員該通道的門後是什麼地方。原來委員在參觀期間看見有人手持水杯從該門進入後台,懷疑門後別有天地。管理人員無奈地應周主席的要求,打開通道的門,門後原來是間隔寬敞的茶水間。政府部門在辦公室置茶水間是至今仍保存的習慣,但一般都是小小的一格房間或水吧,甚少像當天所見,長度與辦公室相若,闊度也有4呎以上的規模。
經過實地觀察後,「粵諮會」便向康文署提出把高山劇場的後台職員辦公室、音響器材儲存倉搬遷,舞台同層只保留燈光器材儲存倉,騰出的地方連茶水間改為戲班主要演員的衣箱位置;另外,擴寬卸貨區,擺放布景。我不記得上述建議曾否落實,因為「粵諮會」提出的建議,部門也不一定要接受,但「茶水間」的故事至今仍印象清晰。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