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界對民進黨當局防疫部署提出諸多批評,苦口婆心給予意見建議。輿論呼籲當局摒棄意識形態掛帥,回歸科學專業防疫。
《聯合報》:
●檢視疫情在台灣擴散的軌跡,無一不是其他國家和地區早就發生過的慘痛教訓,但疫情指揮中心卻缺乏提前部署因應的警覺,任憑別人一年多來發生過的慘事一再在台灣重演。在去年疫情平穩時期,當局未積極布局對外採購,卻在自產、外購與代工之間遊移不定,喪失良機。民間志願捐贈疫苗原是好事,當局卻設下重重障礙,而自產疫苗若無第三期臨床試驗,即難獲國際認證,將使民眾變成疫苗「白老鼠」。
《中國時報》:
●台灣無法取得充分的疫苗,原因是當局無能、誤判與錯誤政策,初期陶醉於防疫成功,未及早下單購買足夠的疫苗,之後或因錯誤觀念、或因利益糾葛,把太多籌碼壓在自產疫苗上。但專家與民間普遍反對當局為自產疫苗大開方便之門,紛紛大力抨擊,自產疫苗已陷入「信心危機」。
前健康部門負責人投書媒體:
●台健康部門前任負責人邱淑媞投書媒體:深入檢視死亡病例資料,可看到更可怕的三大現象:死得太快、死得不明不白、死得太年輕。根本原因是當局堅拒普篩,不斷大肆宣傳所謂「精準檢驗」,選擇有症狀或有接觸史者採檢,忽視新冠無症狀傳播的特性及社區擴散的特點。
明明是顧防疫才可能保經濟,當局卻不斷用經濟做藉口來阻卻防疫;明明是有科學防疫利器可用,卻用意識形態來阻擋科學、用公權力來妨礙防疫。邱淑媞痛批:「政治比病毒還毒,網軍比防疫更有力。枉死者眾、一個又一個家庭悲劇,怎不令人嘆,朱門酒肉臭,苛政猛於虎!」 ●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