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成祖明、高俊威、文森)距離農曆新年尚餘近一個月,過往新春前例必逼爆的上環海味街,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下,全街十分冷清,部分海味商舖更選擇落閘停業,慳返燈油火蠟的開支;人流大不如前的情況下,有海味店割價平售貨品,昔日每斤800元的元貝,現時400元至500元有交易,不少商戶表示:「要錢唔要貨!」更有海味店打算做完是次年貨期後宣布結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上環海味街一帶巡察,以往在店外大排長龍購買海味的萬人空巷景況不復見,有店舖負責人呻苦說:「無客就包裝吓啲海味,都係有啲嘢做吓,唔好瞓着,可能未係時候(辦年貨)啫。」也有店舖負責人抱怨:「平都冇用,都冇人買。」他表示,部分海味價格較以往為低,「這款瑤柱現在每斤380元,較以往的每斤約五百元、六百元,減價約三成。」

有海味店在店外張貼寫有清貨大平賣的大帆布,店內更張貼多張寫有最後大清貨,清貨大平賣,貨品二折起,租約期滿的紙張。該店員工表示,「做埋辦年貨高峰期,就結業!」可惜他們期待的「高峰期」一直無出現,街道較以往平靜,「都係諗住清埋最後呢批貨(就結業),但人流依然係咁少。」

談到附近一帶有招牌尚算新簇的海味店落閘停業,她透露,此情況已經維持一段時間,相信是生意不景,店方暫時停業,「條街少咗咁多人,冇得做,可能覺得反正都冇得做,咪休息吓。」

●疫情下本港海味店生意慘淡,不少店主叫苦連天,更有人表示做完是次年貨便結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做散貨場平價吸街坊

另一間海味店則標榜為海味散貨場,同樣貼出大平賣、要錢唔要貨的告示。店主楊先生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已失去了遊客的生意,「以往有一半的客人是遊客,我哋至少失去一半的生意,故現時主要是做街坊生意。街坊最睇重平、靚、正,所以已經減價出售,利潤較以往少兩三成,但顧客依然勒緊褲頭。」

他指出,張貼出散貨場的橫額只是一個策略,讓街坊知悉這裏的貨品較便宜,吸引他們的眼球,「貼呢啲告示都係想啲街坊停一停、睇一睇,增加會買嘅機會,佢哋知道平就會睇,睇到靚就會買,無辦法,都係小本經營,2019年(修例風波)到家,起碼白交租6個月。」

針對家庭客多招促銷

為求度過零售業寒冬,不少參茸海味店均割價吸客。仁德泰記負責人梁啟康表示,受防疫措施限制,酒樓大型宴會無法舉行,家庭客成為海味店主要客源,較易在家中烹調的食材較受歡迎,加上價錢比以往便宜很多,如以往一斤元貝售價800元,現時減至400元至500元;以往400元一斤的冬菇,現時只需200元,吸引不少市民購買。

安記海味董事總經理潘權輝亦表示,他們針對家庭客的需求,以特價推出多款受歡迎的食材促銷,如購買兩盒價值85元的臘腸或膶腸,即可獲贈一盒鴛鴦腸皇;原本約130元兩包冬菇,現憑折扣券只需99元即可買到,冀薄利多銷以助度過艱難時期。

旅客絕堂食限 銷情最慘跌半

疫情令本港零售業及飲食業遭重挫,與該兩個行業均有密切關係的參茸海味業亦無法倖免,生意大受打擊。有業內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受本港經濟低迷、旅客絕跡、實行限聚令及晚市禁堂食等防疫措施等三大因素影響,整體營業額比去年同期下跌近一半,近月每逢節日多了市民在家聚會用膳,海味店生意略略回升,但以中價食材如元貝、冬菇、臘味等較受歡迎,貴價貨如鮑魚、海參等就較少人問津,坦言今年農曆新年市道如只下跌兩成已算理想。

生意淡薄的上環海味街。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近期中價食品銷量升

安記海味董事總經理潘權輝指出,疫情令經濟轉差,以往不少企業及市民會購買鮑參翅肚等貴價海味送禮,現時均減省這方面開支;不少訪港的內地及美加旅客會因本港海味多樣化且品質優良,購買海味作手信,惟「控關」下旅客絕跡,他們的客源大減;加上本港實施限聚令及多次晚市禁堂食等,令婚宴及公司團體聚會難以舉行,海味店來自食肆的訂單急跌,「其實去年中生意最差,營業額比對上一年的同期下跌近一半。」

潘權輝續說,近數月因有較多節日,不少市民在家聚會用膳,令門市及超市的銷貨量均上升,但就以中價食品如元貝、冬菇、臘味、髮菜、蠔豉等為主,至於較貴價的鮑魚、海參等就較少人問津。在疫情仍然持續下,他相信整體生意暫難有起色,但因距離農曆新年尚有近一個月,如到時銷量只按年下跌兩成,他認為已算理想。

第四波開始生意最差

香港海味雜貨商會副主席、仁德泰記負責人梁啟康也指,生意最差是第四波疫情開始及政府大幅收緊防疫措施時,營業額一度下跌一半,但因近期不少食材均比前便宜,加上抗疫時間一長,市民也會外出消費並購買不同食材回家煮食,令生意稍有回升,期望農曆新年前有進一步改善。

受疫情影響,梁啟康表示,各地貨運也受到一定程度延誤,但因海味店舖多有一定貨存,故影響不大。至於內地供貨也有因跨境司機檢疫需時而受影響,不過內地供應雲耳、杞子等雜貨為主,其他食材多從外國運來,可以應付市場需求。

氣溫降菜價升 市民嘆貴到飛起

寒流再次來襲,使香港及廣東省一帶氣溫驟降,天文台預測今日(18日)本港又將面臨顯著降溫,低見攝氏十度,新界地區更低一二度。香港一周內兩度轉涼,導致近期菜價持續高企,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巡察多區街市發現菜價普遍上升,菜心每斤零售價更高見24元,比本月初飆升一倍,有市民表示:「貴到飛起!」有菜販解釋,除了天氣因素令菜價上升外,疫情使粵港跨境司機必須接受嚴格的檢測,增加運輸成本也使蔬菜售價上升。不少菜販相信,市民「捱貴菜」的情況或會持續至農曆新年後。

天氣轉冷,不少蔬菜肉類價格上升。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被迫回家煮餸促需求

根據菜統處數據顯示,前日蔬菜批發價普遍比月初顯著上漲,市民常食的蔬菜,例如菜心從月初每公斤10.5元上漲至15元,升幅達到42.8%;生菜從每公斤8.6元上漲至11.2元,升幅為30%;而部分貴價蔬菜如豆胚也有大幅上升,從每公斤62.1元升至76.7元,上升23.5%。

批發價上揚下,街市蔬菜零售價也水漲船高,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多區街市了解,發現菜價普遍上升,以菜心為例,每斤零售價高達24元,比本月初飆升一倍;菜檔老闆解釋,菜價上升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入冬後市民打邊爐情況增加,加上政府禁止餐廳晚上六點後提供堂食,更多市民被迫回家煮嘢食,對蔬菜需求上升。」同時,他指出近期內地不少城市受寒潮影響下雪,蔬菜減產使供應減少,諸多原因導致菜價高企,他估計農曆新年前菜價都不會回落。

若續寒冷貴價或持續

菜檔老闆陳太表示,寒潮襲港,氣溫驟降,菜價不可避免出現上升,加上因為疫情關係,兩地貨運司機需要頻繁檢測增加運輸成本。她透露,生菜等「怕凍」蔬菜較受天氣因素影響,「比以往加價兩三元,每斤菜售價14元,其他例如菜心之類亦有加價。」她指出,若未來天氣持續寒冷,相信高企的菜價會持續到過年。

雖然菜價上升,但市民的購買慾望並未下降,市民簡小姐昨日前往街市採購火鍋食材,購買了新鮮牛肉以及幾種常見蔬菜,她指疫情之後減少外出家庭聚餐,現在只與丈夫「撐枱腳」,所以每次購買數量都不多,雖菜價有所上漲但尚可接受,「未察覺到(菜肉價)太大變化,可能買得少,冬天都係想打邊爐,方便又暖身。」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