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和國際友人馬海德誕辰110周年,「此生無憾為中華——馬海德與他的革命導師宋慶齡」文物圖片展在滬揭幕。展覽通過精選宋慶齡、馬海德相關圖片、文物文獻和歷史影像等,講述馬海德在革命導師宋慶齡的影響下為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事業奮鬥終身的感人故事,展現他們本着共同的信仰、信念、信心和情懷,在共同的奮鬥中所建立的綿延半個世紀的真摯友誼。共展出圖片及史料300餘幅,實物展品40餘件。

首個入中國籍外國人
馬海德(George Hatem,1910年9月26日—1988年10月3日),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生於美國。1933年,作為醫學博士,馬海德為了考察中國正在流行的東方熱帶病來到上海。1936年,經由宋慶齡推薦,馬海德與《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一起前往陝北,考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情況和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之後,他長期在陝甘寧地區工作,並把自己的美國名字改成中文名「馬海德」。

馬海德也是宋慶齡慈善事業的支持者,一直協助宋慶齡和她創辦的中國福利會,募集和輸送醫療資源,並在國際上正面宣傳中國。1950年,他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並取得世界範圍內的成果。1988年,馬海德因病在北京逝世,在此之前他一直擔任衞生部顧問,根據他本人遺願,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北京的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他長期工作過的陝北延河裏,還有一部分由他的國外親屬帶回美國家鄉。2019年,馬海德還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多件文物首次展出
記者現場了解到,今次的展覽中有30多件是首次公開展出。這之中,有馬海德主筆撰寫的《上海鍍鉻業工人之衞生研究》調查報告中英文版、宋慶齡晚年與馬海德的數封往來書信、馬海德全家題贈宋慶齡的照片等。此外,展覽還展出了馬海德赴陝北時的護照簽註頁、在延安使用的醫藥箱,以及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獲得的美國「1986年度艾伯特·拉斯克公共服務獎」獎盃、「最美奮鬥者」獎盃及證書、鄧穎超贈送馬海德的萬年曆等等。這些展品見證了馬海德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的光輝歷程。展覽將持續至10月25日,結束上海的展出後,還將在馬海德生活、工作過的北京和延安兩地先後展出。

「宋慶齡與國際友人」叢書首發
在展覽開幕同時,由上海宋慶齡研究會策劃、主編的「宋慶齡與國際友人系列叢書」首本《宋慶齡與路易·艾黎》也首發亮相。
《宋慶齡與路易·艾黎》一書由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負責編寫,在充分利用和發揮館藏優勢、廣泛收集海內外檔案文獻資料基礎上,歷經2年多時間和努力完成。全書以新西蘭著名教育家、作家路易·艾黎的生平經歷為主線,串聯起宋慶齡對路易·艾黎投身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以及兩人風雨同舟50載的革命徵程和深厚友誼。全書總計逾20萬字,配圖200餘張,圖文並茂,史料翔實,是填補空白的第一本專題研究編著兼大眾普及讀物。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