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壯族天琴藝術展示

五四那天我在北京組織青年到北大二院參觀,其實同時間,我亦推薦了北京及香港的幾位高校生,參加廣西一個遊學團體驗祖國大好河山和民族特色。猶記得我上次往廣西百色體驗民族文化,已經是2018年的時候了。時間飛快,從前輩們推薦我到廣西遊學,到我現在推薦青年到廣西遊學,這種一代一代傳承的做法,十分有華夏傳統文化的韻味。以下是幾位香港青年在廣西遊學的感受,重點是他們在當地的見聞,因為專欄篇幅有限,他們感謝各位老師的話都在心裏,在此不表了。

香港科技大學市場與管理學四年級 何韻穎:遠離繁華喧囂的香港都市,直奔到廣西龍州天琴壯寨。坐在琴音壯韻非遺手信館裏,聆聽着壯家阿姐的天琴彈唱,伴着靜謐的青山綠水和聽着瀑布的嘩嘩聲,如同一幅寫意的山水國畫。壯族天琴彈唱是壯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它蘊含着壯族人民的精神追求,承載着壯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壯族的文化身份。中華文化不僅是一種遺產,更是連接人們情感、傳承價值觀的紐帶。通過傳播,我們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增進兩個城市之間的了解與交流,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這次我了解了龍州壯錦織錦技藝,見識了壯族天琴藝術,體驗壯族人民「天天放在歌裏過」的日子。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研究生二年級 林思聰:有幸在此次活動中瞻仰了龍州烈士陵園,緬懷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尤為感動熱血。現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如何把這份優秀傳統延續下去?我想答案是:要敢於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青年要以創新的意識、精神及思路開展工作。敢作敢為,敢於擔當,抓好工作,承擔責任。不斷進步前行,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三年級 陳凱琪:走進龍州天琴壯寨,聽壯族樂手彈奏着千年古韻,看織娘手裏熟練編織着壯錦,我深切體會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壯族人用淳樸的話語與琴聲訴說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決心。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有責任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讓它在時代的長河中綻放新的光芒。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研究生三年級 張敬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這是我在廣西學習期間最大的感受。廣西作為革命老區,有着光榮的紅色傳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時代楷模,其中,當我到黃文秀先進事跡陳列館時,我才真正明白當代青年應該如何來踐行「一心一意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這一誓言。

為幾位遊學成果滿滿的師弟師妹點讚!他們也和我說這次不僅領略了廣西豐富壯美的自然遺產,還充分認識了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的龍州縣。我查了一下資料,了解到傳唱已逾千年的天琴是駱越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天琴作為彈撥弦鳴樂器,壯語稱之為「鼎叮」,其最大特色是演奏者手抱天琴,腳搖鈴鐺,邊彈邊唱,其表演形式在中國民族樂器表演中僅此一例。2021年,壯族天琴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周我也沒有停下來,在北京繼續一手最前沿的科技AI,一手最根源的國學《易經》。除了在研發新一代工作流的AI智能體(Agent)和創作AI國潮MV專輯之外,也舉辦了一個國學的小沙龍,主題是AI時代下的國學傳播。

《易經》是傳統文化的根,無論在文史哲,諸子百家如儒釋道,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各種民族非遺文化如二十四節氣等等都和《易經》聯繫上。我多年對中華傳統文化追根溯源,最終發現華夏之根都是指向《易經》。多年來我做了傳播國學文化近千張的PPT課件,也與各種傳統文化和非遺大咖老師們,探討他們專業領域和《易經》的關係及以AI去創新,得出不少有意思的思考碰撞,有機會與大家再分享。

「山歌出口流成河,泉水不斷歌不斷。山歌出口流成河,唱着山歌走新路,彈起天琴多快活……」天琴彈唱《遙遠的天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期待一起發起更多活動,更好傳承給下一代愛國愛港有志青年。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