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雕塑家黃國忠於近日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廳舉辦以「焦點」為題的玻璃藝術展,探索物料的本質,在傳統媒介上以非傳統的創作方法,建構與時空的對話,並將玻璃、琺瑯和金屬材料的物理變化融入作品中,營造獨特的視覺語言,為玻璃藝術提供嶄新的焦點。◆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黃國忠閉關了一個月去做這次的展覽,主題定為「焦點」,他說明道:「焦點是攝影機去找一個好的重點,而我作為多元藝術創作者,也是想要幫自己找到一個焦點。」後來,他發現自己的焦點很多,因此,到了最後,這種多可能性反而成為了黃國忠特殊的「焦點」。
以不同物質探索更多可能性
玻璃誕生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然而,玻璃作為承載藝術家靈魂與創造力的載體,並不是遙遠的事情。 玻璃藝術從西方走到亞洲展露光芒,卻不足50年。在這短短的數十年間,新一代的玻璃藝術家促成了亞洲當代玻璃藝術的發展。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矽砂,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早誕生的人工材料之一,為矽酸鹽類的透明物質,具極佳的延展性及可塑性。
黃國忠是香港玻璃藝術的先驅,三十多年來不遺餘力,一邊教授玻璃藝術,一邊進行創作。黃國忠既是一名玻璃藝術家,同時亦是默劇演員、木偶師及環保藝術家,他稱自己的創作為多元藝術,但最重要的,黃國忠是香港較早進行玻璃創作的一批人,「六十年代美國發起『玻璃工作室運動』,各地都多了人製作玻璃。但香港卻沒有途徑學習,你對玻璃感興趣,也只能夠自學」。困難沒有讓他止步於玻璃這門藝術前,他覺得這種媒介多變且流動性大,有無窮的可能性,這樣的特質讓他思維大開。
「玻璃分為冷熱暖加工,每種加工方法都有很多變化,當然吹製是很多人知道的,但這次我們集中在暖工和冷工。」黃國忠解釋道,「玻璃一直在當代藝術中有一個不同的領域,因為很多國家都認為玻璃裝飾性較重,而我們就一直在試圖找很多可能性,但是保留那種脆弱的感覺。」
「品嘗」玻璃的「味道」
繼2012年亞洲當代玻璃藝術文化交流計劃及2016年亞洲當代玻璃藝術–台灣後,是次黃國忠將焦點回歸香港,並試圖回應世界各地的玻璃藝術發展。黃國忠將在「焦點—黃國忠玻璃藝術展」中探索物料的本質,在傳統媒介上以非傳統的創作方法,建構與時空的對話,並將玻璃、琺瑯和金屬材料的物理變化融入作品中,營造獨特的視覺語言,為玻璃藝術提供嶄新的焦點。
「認識藝術,研究玻璃,了解人生」是黃國忠的座右銘—玻璃好像與人生風馬牛不相及,但黃國忠認為,玻璃能讓人感受酸、甜、苦、辣,好的玻璃藝術品是能感動人的。
在黃國忠的眼中,玻璃是有「味道」的,「玻璃的特質是可以很甜的,比如日本的玻璃,叫做125,是可以很軟的,也可以變化不同的顏色,很多和果子的顏色,所以我們形容它很甜。」他用不同的類型解釋道,「有些玻璃是很苦的,早期很多酒杯就用Crystal Glass來製作,但是目前很多國家已經禁止了,因為當中有一些元素會致毒,雖然很微量,但是會浸入液體中。」
思考與大眾藝術的融合
創作思維早已明確且獨立的黃國忠並沒有停止在自我追問中的成長,單一的玻璃雕塑藝術滿足不了他,「以往沒有人會將琺瑯作為畫來創作——首先我會將金屬鍛打,然後將玻璃的粉末燒上去,最後再鑲不同的玻璃粒,變成一個特殊的作品。」黃國忠詳細解釋道,「融合是一個大方向,這十年我們稱之為『寶瓶座時代』,就是一個吸收的容器,變成一個相融合的、獨特的出現。以往不同的玻璃是不能融合的,琺瑯也是無法融合進去的。」
黃國忠沒有想過要臣服於大眾藝術,將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傳遞出來才是他的創作意識,「不同的玻璃在很高溫之下可以互相結合,但是一到室溫的情況下,硬的玻璃和軟的玻璃就會分開。」他形容玻璃就好像談戀愛一樣,很熱的時候就在一起,冷的時候自然分開,「但是琺瑯就會將不同的玻璃去融合。」
近些年,藝術在公共媒介中越來越得到重視,這給黃國忠等藝術創作者都帶來相應的平台,他覺得好,「玻璃的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因為當藝術進入生活中後,越來越多人去認識,例如在韓國,他們建築每一個大廈都規定要購買藝術作品,並且一定是要當地的藝術作品,因此推動得很好,我覺得香港也可以效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