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圖為參與人大會議的各民族代表。 資料圖片

中國人經常會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及中華民族的一員,中國人是香港居民其中一個身份,相信毋庸置疑。然而,對於中華民族的理解,在以往的中小學課程中未有太仔細的論述,筆者發現坊間部分公民及社會科的校本教材對這部分也沒有太多相關篇幅。基於這個概念跟國民身份認同有莫大關係,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此文讓同學們對中華民族有更多的認識。

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主題1「國家情況與國民身份認同」裏,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當代國情概略」,內裏有「國家的政治體制」、「中華民族的組成」、「中國國籍及中國公民的概念」三部分。「中華民族的組成」這部分,相信對有中國語文科及中國歷史科根基的老師會較易掌握,但「中華民族」內裏有很多概念甚至這概念的由來,也與國民身份息息相關。

有關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由來,後世人普遍認為是來自清末民初思想家梁啟超。梁啟超於1901年發表題為〈中國史敘論〉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把遠古至清末的中國人視作為一個民族。後來他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於1902年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說明「中華」一詞的內涵:「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到了1905年,在他的文章〈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中,對「中華民族」有以下描述:「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也就是說,梁啟超所指的「中華民族」,就是包含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而非單一民族。有學者曾指出,這是梁啟超作為反對革命黨人以「驅除韃虜」的一個回應。姑勿論梁啟超個人的政治立場及政治取向如何,但「中華」及「中華民族」這概念,獲得當時國人特別是文化界人士所認同,也漸漸被廣泛地使用,更被視為中國人國民身份的一個象徵。

雖然「中華民族」這四個字出現只有百多年歷史,但這名詞的內涵及歷史底蘊則遠超於此。以其歷史特性而言,中華民族從遙遠的古代至今,有着源遠流長的歷史。綜觀中國歷史,雖然政權有分有合,但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共存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更特別的是,中華民族可視為一個「民族共同體」。

已故著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曾提出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意思就是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復合民族共同體。

56個民族視為「多元」,同時56個民族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視為「一體」。從以上理論可見,中華民族並非單一民族,更不是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

中華民族這個名詞,雖然對老師及同學而言並不陌生,但對於中華民族的組成,從歷史以及當前國家及社會狀況等角度了解當中的內涵及歷史底蘊,相信能有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對增強同學們的國民身份認同也會有一定幫助。

作者:羅公明

簡介: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高中通識科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工作。

隔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