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尤其9月中下旬以來,全球能源危機愈演愈烈,中國電荒、歐洲氣荒、英國油荒,能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能源價格持續飆升。在中國,隨着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通脹預期明顯升溫。管清友說此輪國內通脹有三大主因:一方面,疫情破壞全球供應鏈,推動需求轉向最先控制疫情的中國;其次,全球上中游行業周期性資本支出不足,再加上中國近幾年供給側改革也壓抑了投資;最後,今年頻繁的天氣異常和自然災害導致對傳統能源需求加大。

貨幣政策寬緊陷兩難

「全球政策制定者正面臨艱難抉擇,如果繼續採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流動性和金融風險承擔行為增加,將加劇全球通脹壓力和金融資產泡沫;如果過快退出支持政策,則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逆轉,金融狀況收緊可能與當前的金融脆弱性相互作用,導致風險敞口加速暴露,資產估值大幅下降。從當前情況看,第二種情境發生的概率在加大。」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分析認為,國際油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快速上漲恐將造成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抑制企業盈利改善,也會增加輸入性通脹風險,對居民消費帶來負面影響。

今次危機源於供需失衡

「特別是近期企業流動性和債務違約風險逐漸顯現,私人部門、傳統產業和信用評級較低的企業融資規模趨於收緊,國際市場對中國房地產等高負債領域的投資風險偏好有所下降。」 王有鑫說,未來如果全球企業違約潮發生,相關風險可能將蔓延至國內,對金融穩定性造成影響。

管清友指出,從全球看,本輪全球能源危機的根源是供需失衡導致短缺。在需求端,在全球貨幣大寬鬆的背景下,海外需求還在恢復過程中,主要經濟體PMI仍處於擴張區間,中國出口持續高位運行,外需保持高景氣,對中下游製造業形成支撐,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在供給端,由於運輸和貿易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再加上能源轉型遭遇青黃不接,加劇供需缺口,石油煤炭價格都創下階段性新高。

能源危機恐持續幾年

「過去十多年,在能源轉型的背景下,石油等傳統能源的資本開支投入不足,加之疫後過境運輸複雜,難以在短期大幅擴張產能,當前庫存遠跟不上需求。」他預計,本輪全球能源危機或會持續幾年時間,並可能引發全球滯脹,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