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 工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香港需要一個公義的社會,而緩解貧富懸殊,建立橄欖形的社會結構是公義的展現,富裕的人不再佔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每個人可以靠自身努力獲得應有的回報,爬升社會階梯。中央已為香港去除了政治障礙,無論是官員、議員,都有空間、時間為香港奮鬥。但願有心有力的人,大家凝聚一起,竭力而行,為爭取公義的社會而奔跑。

上星期香港連續受兩個熱帶氣旋吹襲,室外狂風暴雨,大多數市民留在家中避風。不過,上周工聯會接觸到的一位劏房戶,家中一點也不安全。她家中天花抵受不了多天風雨帶來的滲水,多塊石屎塌了下來,住戶兩母子唯有躲在廚房,瑟縮度過一夜。為什麼香港人要住在這些環境惡劣的劏房?

越基層得到的資源越少

戶主並不是沒有工作,只是努力工作賺取收入之後,仍然只能夠租住環境惡劣的劏房。母子倆是基層家庭的典型,收入不多,但要付出一半的收入租住劏房,長時間輪候公屋未能上樓,為了應付租金, 一切生活開支,包括教育開支,都只能可省則省。

不少基層市民生活困苦,有人認定增加公屋供應,是最有力的減貧措施。增加公屋供應是必須的,但不等同於能夠解決貧窮問題。劏房反映的,不單是房屋問題,還有社會貧富懸殊、資源分配不均的深層次矛盾。

按上次中期人口統計顯示,最高十等分組別住戶所賺取的收入,佔了全港住戶總收入的41%。其他九組住戶,則爭奪餘下不足六成收入,而當中最低十等分組別住戶,他們收入只佔全港住戶總收入 0.6%,連1%也沒有。十等分住戶的收入比例,反映少數人佔有了多數的資源,越基層的人,得到的社會資源越少。

香港富裕人士佔少數,基層人數最多,中等收入人士夾在中間,社會結構呈現三角形,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結構。

勇於擔當齊心協力方成事

較理想的社會結構,應該呈現橄欖形形狀,中間大、兩頭尖,最富裕和最貧窮的人佔少數,中等收入群佔了大多數。當中產佔了社會的大多數,可以反映此社會有三大健康狀況。一是社會制度公平,令基層市民有向上流的機會,人民只要努力就可以賺取更多收入,改善生活;二是大部分市民生活過得寬裕,有能力自給自足,供應自己和家庭所需;三是市民生活過得好,社會自然較為穩定,不會躁動不安。

本來如果社會齊心,尤其是從政者一心一意為改善民生而努力,過去廿多年,香港可以發展得很好,建立龐大的中等收入群,讓市民安居樂業。可惜的是攬炒派過去多年只為爭取選票,一切令經濟前行的政策都反對,一切令香港進步的施政都阻撓,使市民受苦,香港停滯不前。

香港需要一個公義的社會,而緩解貧富懸殊,建立橄欖形的社會結構是公義的展現,富裕的人不再佔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每個人可以靠自身努力獲得應有的回報,爬升社會階梯。中央已為香港去除了政治障礙,無論是官員、議員,都有空間、時間為香港奮鬥。但願有心有力的人,大家凝聚一起,竭力而行,為爭取公義的社會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