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期在英文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對2016年在南海發現的一個與幽靈蛸相近的物種進行了研究,通過形態學和基因的比較分析明確其與幽靈蛸存在明顯差異,確定其為新物種,並將之定名為「擬幽靈蛸」。

中國科學家在海南島東南海區800至1000米水深採集到的標本(資料照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供圖)

在生物分類上,幽靈蛸是幽靈蛸目幽靈蛸科幽靈蛸屬動物,也是此前唯一被廣泛認可的幽靈蛸目現存物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邱大俊介紹,1903年德國海洋生物學家卡爾·楚恩最早在深海發現了幽靈蛸,其常生活在水深600至900米之間,這個深度光線幾乎無法到達,水體中氧氣含量很低。

2016年9月,中國科學家在海南島東南海區800至1000米水深採集到一個標本。研究團隊將它與幽靈蛸進行形態比對,發現其尾部形態、下角質顎形狀、發光器位置等與幽靈蛸均存在明顯差異。通過基因分析,發現它與幽靈蛸在進化樹上是兩個遺傳距離較大的分支,證實採集到的標本是一個新物種,成為幽靈蛸目已知的第二個現存物種。

2022年3月8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對一塊古老的10條腕章魚化石進行了分析,認為這種生活在距今3.28億年前的遠古章魚是章魚和幽靈蛸已知的最古老祖先。這項化石研究證實了科學家先前的猜想,即幽靈蛸目動物最初有10條腕,後來逐漸演化為目前的8條腕。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