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廣東省護士與香港護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一個博採眾長的過程。來港短短一個半月的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蘇志強表示,對香港醫療程序的適應速度較快,且獲得不少裨益,「兩地醫療程序大致相若,只是醫學用詞上內地較常用中文,不過亦不難適應。」

蘇志強認為,香港的分工較為明確,在術前準備由護士負責的工作較多,而術後的止痛部分亦會由護士負責,「香港的護士同事非常有人文關懷,很在意病人的感受,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適應順暢 互分享電子化系統

他又讚揚香港的智慧醫院發展速度快,「香港醫院的『無紙化』這方面做得很好,病人的電子病例(歷)都由醫管局統一管理,資料互通做得比內地相對好一些。」

在深切治療部交流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表示,香港工作流程和儀器與內地大致相同,適應上不算困難,目前已有參與收症等工作;她亦與香港同事分享內地的電子化醫療訊息系統,冀能促進兩地醫療體系發展。

香港醫護人手持續短缺,香港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表示,由於「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的規模不大,故對香港整體醫療服務人手紓緩上,未有關鍵性影響,「希望未來在人數方面繼續擴大。」

他認為,在香港護士註冊條例修訂後,將更有利於香港在世界各地招募人才,而辦好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會讓香港在向世界各地招募人才時更有信心,「因為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兩者醫療結合、取長補短,會有更強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