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理

近期美國、歐盟等聲稱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等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指責中國為消化「過剩產能」,以低價在海外傾銷,導致市場扭曲、工人失業、損害他國經濟云云。中國在新能源車等市場的優勢,是通過持續創新投入、充分市場競爭而獲得,是靠真本事打出來的,且面對全球對新能源產品的巨大需求潛力,當前產能遠未過剩,媒體報道特斯拉月內將宣布投資近30億美元在印度設廠,正是產能未過剩的明證。美西方不顧基本的經濟學常識、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這偽命題,是其「中國威脅論」、「中國見頂論」的又一翻版,不過是為了一己政治利益拉選票的選舉操作,亦是為其升級貿易保護政策而造勢,背後難掩其霸權傲慢與焦慮。美西方不去提升產業競爭力,只想靠揮舞關稅大棒和遏制制裁來壓制中國發展,根本是不自量力、終將瞎忙一場。

首先,所謂「產能過剩」論與事實不符,亦違背經濟學常識。國際能源署預計,2030年全球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從需求端的巨大潛力來看,中國新能源車產能遠未過剩。有報道指,美國電動車企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將於月內出訪印度新德里,屆時將宣布投資近30億美元在印度設廠生產電動汽車,若按美國所說電動車產能過剩,那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商特斯拉為何還要投資新產能?

比較優勢來自充分競爭環境

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國際貿易是各國實現分工合作,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水平。這形成了經濟學上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即比較優勢理論。根據該理論,如果一國能夠以更低成本生產某種產品,其他國家不應設置關稅壁壘,而是應該進口這個產品,同時出口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正因如此,微軟、蘋果主導了全球的操作系統,美國五分之一的農產品銷往中國,德國汽車75%銷往海外,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要以8億件襯衫來換取1架飛機。如今,中國的電動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這「新三樣」,靠真本事走向世界,正是比較優勢理論的體現,美國財長耶倫當然有經濟學常識,為何此次要將違背經濟學常識的「中國產能過剩論」不斷掛在嘴邊呢?

其次,中國電動車等新能源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靠的是多年創新投入,是在內地極為充分的競爭環境下產生的,靠的是真本事。比亞迪潛心電動車研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生產500萬輛電動車的企業,市場佔有率達33.5%。華為自2019年在智慧汽車板塊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300億元人民幣、研發團隊超7千人。中國已構建起完備的電動車供應鏈體系,特斯拉在中國,電池用的是寧德時代的,鋁合金底盤、內飾等用的是拓普集團的、鋁合金支架用的是廣東鴻圖的。正因為中國電動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具備比較優勢,因此去年「新三樣」的出口增長近30%,有力促進了全球經濟綠色轉型。

美歐盟加大補貼電動車產業

面對中國高端製造產業的崛起,美西方不是提升自身競爭力,而是接連搞貿易保護主義,甚至搞技術限制、制裁等,圖遏制中國發展。目前中國電動車進口美國,要被徵收27.5%的高關稅,美最近又揚言要再增加該關稅,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近日在參議院表示,美國必須採取果斷行動,保護電動車行業免受中國補貼的競爭。事實上,對本國電動車加大補貼的正是美、歐盟,美通過《通脹削減法》為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清潔能源產業提供約3,690億美元稅收獎勵和補貼,歐洲多個國家也從公司稅收到個人購置等方面,普遍對電動汽車產業實施補貼措施,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美、歐盟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為升級綠色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造勢,圖以高額關稅遏制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

美西方一些人,總見不得中國好,從「中國威脅論」、「中國見頂論」到現在的「中國產業過剩衝擊世界市場」論,背後充斥的,都是其霸權邏輯,目的是遏制中國進步和發展。美西方以貿易保護主義破壞產供應鏈穩定暢通,不會讓自己變好,只會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終將搬石砸腳、白費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