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芬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主席

特區政府近日決定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協調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這是香港回歸26年來早就應該做而一直未有做好的事情。

首先,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要鼓勵香港的學生親身到內地學習,讓他們親身感受國家的發展。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歷所行,與單靠看書看視頻始終感受不同。我當年大學畢業後,為了到北京求學,放棄了法國一所名校的全額獎學金,選擇到香港人不太熟悉的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法律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中國人民大學深造期間,我不但親眼目睹了國家於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長足發展,更加有機會跟隨憲法學泰斗許崇德教授,深度近距離見證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工作。這是歷史的機遇,能抓着就擁有了掌握百年大局的鎖匙。香港雖然回歸26年,但在國民教育及愛國主義上卻幾乎是負分。因為回歸後的初中通識教育不但沒有增進年輕人的愛國情懷,反而令不少青年學子接受碎片式洗腦仇華的教育,可以說比回歸前的情況更差,才導致2019年的修例風波。因此,我絕對同意現在的學生要到內地親身感受自己的祖國的浩瀚,在扶貧、環保、科技等,是如何在世界上走到最前的。

凝聚校友力量畫好最大「同心圓」

第二,民心相通。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我提出了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隊伍,具有獨特優勢和經濟文化條件,應當建立更加緊密的校友經濟橋樑及聯絡管道,凝聚校友力量,令來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一齊畫出香港與國家的「同心圓」。校友經濟的核心是校友、是人才,而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目前,香港有多達110餘個內地大學的香港校友會,校友們在母校的影響和帶動下,可為國家和香港經濟建設貢獻力量。這些高素質的人才,很多已在海外有作出巨大成就,但對祖國一日千里的發展未必熟悉。若能以香港作為橋樑,令海內外校友民心相通,可為香港社會的長期繁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一齊推動中華文化。祖國好,身在海外的華人也會處境更好,吸引海內外校友參與,以實際行動講好大灣區及「一國兩制」的故事,至少華人在海外被欺負的情況也會減少。因此,我們要有心,共同做好凝聚校友力量工作。

第三,香港要對本地的學生做好愛國主義教育。我作為教育事務委員會的主席,深深感受到本港很多學生欠缺家國意識、對國家的歸屬感及愛國情懷。為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國民身份認同,學校應從學生幼年開始,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香港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分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引入職效指標﹙KPI﹚,配合教育局的課程及社會各界的合作,務求做到學生小學畢業時已充分了解自己的國家歷史。至於中學生,除了要掌握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之外,更要了解國家事務、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以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對國家的重要角色等。我在大學教授憲法基本法超過26年,深明能了解「一國兩制」的憲制秩序對年輕人建立愛國觀的重要性,特別是成長中的中學生。到了大學階段,是培養領袖的地方,應該着重培養既有國際視野、關懷祖國,又了解國情,有領導香港、貢獻祖國發展的有抱負的青年。

從學生幼年開始厚植家國情懷

最後,如本人也作為主席的研究推動國民及國安教育小組委員會在去年報告指出,必須重視內地交流計劃的質素,包括強化學生對國家最新發展的認識,激勵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確保學生能夠正確了解國家。例如,要聘任富經驗和合資格的領隊,並安排足夠教師隨團,讓學生獲得妥善的指導,達至最大的學習效能。更好發揮姊妹學校計劃,令兩地學校的老師及學生均能成為日後的好朋友或合作夥伴。學校亦可指定一名人員專責處理推動國民及國安教育的聯絡及協調工作。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的成立,就正好協助在頂層設計上統籌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協助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落地工作,補足了現有的制度性不足,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厚植港青家國情懷,把人生規劃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成就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