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所說神仙故事,十分可觀。 作者供圖

黃仲鳴

友送我一冊《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劉守華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8年),一翻,頓喜,因內有我喜看的八仙、張三丰等人物也。

張三丰在金庸筆下,惟妙惟肖,尤其是暮年研究出來的太極拳、太極劍,傳給徒孫張無忌後,更是出神入化,大敗群妖。劉守華這書採民間傳說,指張三丰:「一說為北宋的武當內家拳的創始人,以絕技名於世。一說為元明之際的道士,首創武當內家拳。歷史上可能有兩個張三丰,他們一個首創一個發展了有道家色彩的拳技;也可能是同一個張三丰的事跡經流傳而形成了歧異。」

劉守華說:「從現存的《張三丰全集》來看,後一種說法較為可信。他本為遼東懿州人,學道後初寓陝西寶雞金台觀,後居湖北武當山。明成祖於永樂年間大舉營造武當山宮觀,其中遇真宮即為召見張三丰未成而建,宮內塑有張三丰銅像,頭戴斗笠,腳穿草鞋,形象十分生動。」

這書描述張三丰的形象,比《倚天屠龍記》更為生動,指他詼諧受人喜愛,「以孩子式天真爛漫的言行來顯現他的巨大神通,在瘋瘋癲癲中隱藏着無限機智。」並稱,「他腰纏着兩百多斤重的鐵鏈子爬到樹梢子去蕩鞦韆,在山溝裏待膩了就帶着親家一陣風跑到杭州去看戲,在山裏看『龍虎鬥』悟出內家拳法,給皇帝耍把戲卻鑽到罈子裏溜回武當山。」

至於八仙,更是我少年時最喜愛的人物。稍長,在香港報上連載的八仙「借殼小說」,也追看不休,如《香港商報》的呂洞賓,《成報》的〈八仙鬧香港〉等。寫這類借殼小說的,最有名的是陳霞子、高雄。劉守華說,在道教神仙故事中,最為民眾所熟悉和喜愛的,就是八仙故事。在元代全真教宮觀——山西永樂鎮純陽萬壽宮所繪《八仙過海圖》中,八仙為鍾離權、呂洞賓、李鐵拐、張果老、曹國舅、藍采和、韓湘子、徐神翁,和元雜劇中所出現的八仙完全脗合。到明代小說《八仙出處東遊記》中,何仙姑取代徐神翁,八仙群體便穩定下來。

引起我好奇的是,徐神翁是何許人也,為何被何仙姑取代?

史載,徐神翁名守信(1032-1108),泰州如皋城郊人。他有一個弟子,叫苗希頤,在徐神翁左右數十年。他編了一本《徐神翁語錄》。該書記載,徐神翁遇神仙得道。此後,日誦《度人經》。有人問他未來的事,他常常用經中的語句來回答。他得道後,仍常攜一掃帚,灑水掃地。人們呼他為徐二翁。後有稱「神公受命,普掃不祥」之句,「徐神翁」之名遂由此而來。在很多記載中,徐神翁都被列為八仙之一。不過據說,在舞台上,如有一女仙,效果必更好,更受人歡迎,如此這般,徐神翁便讓位與何仙姑了。

這部《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每章還有該章內容的「作品選錄」,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