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是醫生的鄧昭祺教授「棄醫從文」,從事中文教育工作多年。 作者供圖

陳復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經常在電視台、電台主持中文教學節目的國學學者鄧昭祺教授,年輕時畢業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系,行醫多年。因熱愛中國文學,再修讀中文,師承陳湛銓老師,最終「棄醫從文」,放棄高薪厚職的醫生工作,轉戰中文教學,曾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任教17年,2014年出任明德學院教授暨中國研究課程主任。

其後,鄧昭祺教授在香港珠海學院出任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專注研究工作,並擔任副校長至2022年退休。他一直熱衷推動古典中國文學,期望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可作改變,讓古典文學學習變得更有趣。他認為理解古籍,最重要是理解當時的年代,對其時生活習慣、用語、音韻等掌握透徹,才能超脫字面意義的理解,找到更多趣味。

在攝製電視特輯《世說論語》的時候,我請教鄧教授:在古籍《論語》裏,可有什麼重要句子曾出現兩次?

且聽鄧教授娓娓道來:「有!例如『無友不如己者』,分別在《學而》和《子罕》篇出現過。這值得一談,何解呢?有些人讀古書,喜歡鑽牛角尖,提倡一些另類的看法,他們認為這些句子讀不通、孔子不應該這樣說。他們認為『無友不如己者』,是孔子要我們不要跟『及不上我的人做朋友』,要『跟比我們好的人做朋友』,如果依據這樣的邏輯,比你更好的人又怎會跟你做朋友呢?因為你比他更差啊!」

我個人認為,《論語》應該是用常理也可以解釋的,我相信我們人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父母會叫我們不要跟壞人做朋友,我認為孔子正是這樣勸喻我們,不要跟壞人做朋友。我們理解《論語》時不需要過分解讀,就好像《季氏》篇裏,有所謂「損者三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孔子只是叫我們不要跟損友做朋友而已,不需要搞一段什麼邏輯,然後說孔子的話不通!

其實孔子的話很日常生活化,是一種可以實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