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回收桶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工聯會獻策紓解垃圾徵費計劃的樽頸問題。左起:陸頌雄、郭偉强、陳穎欣。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倡設回收產業發展規劃 屋邨引入廚餘機 成立社區諮詢組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於本月1日起,在全港14個地點推行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 涵蓋政府大樓、公私營住宅、商場、食肆等,其間向所有試點人士免費提供指定袋和標籤。工聯會昨日召開記者會,指垃圾徵費計劃實施一周來的減廢效果打折扣,源於回收設施不足,削弱源頭分類回收的誘因;執法權責不清;以及「包底」爭議至今未解決。工聯會表示,「先行先試」計劃實施僅一周多,現階段討論是否擱置或延期,言之尚早,建議政府先制定回收產業發展規劃、在大型公共屋邨引入廚餘機、成立社區諮詢小組等,紓解計劃的樽頸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迪思

工聯會今年1月至3月,在多區舉行33場政策簡介會,有超過3,000名居民參加,並聯同多個工會舉辦多場交流會講解政策,了解前線工友意見,通過上述簡介會和交流會,工聯會收集居民和工友的意見,制定相應建議並匯總成報告,稍後將約見相關官員交流意見。

工聯會3名立法會議員郭偉强、陸頌雄和陳穎欣昨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支持和配合政府「源頭減廢」,但關注到垃圾徵費計劃推行情況,必須持續加強宣傳教育,釋除市民疑惑。

指源頭減廢迫切必要

郭偉强表示,政府宣傳教育力度不足下,不少市民尚未知悉垃圾徵費的落實細節,不使用指定膠袋包裹的垃圾,由清潔公司統一用特大指定袋裝,變相是為不守法的市民「埋單」,造成雙重收費和資源浪費。對於違規棄置垃圾的執法問題,市民擔憂執法部門難以及時、精準地追蹤並懲罰違規棄置垃圾者;擔憂多繳的管理費是為不負責任者「埋單」。

他又指垃圾徵費計劃配套不足,例如三色分類回收桶和智能廚餘回收機不足、「綠在區區」 站點少,部分市民需要走遠路、排隊耗時進行回收。他認為,香港的垃圾問題日益嚴重,現有的堆填區即將在6年至10年內達到飽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源頭減廢是迫切且必要的。

有公屋居民反映,三色回收桶數量不足,生活成本上漲,環保署預計3人至4人家庭,每天使用1個10公升或15公升的指定袋,即每月垃圾徵費開支約30元至50元。雖然首6個月設適應期,其間公屋戶可獲派發免費提供的指定容量為15公升垃圾袋,但每戶每月只有20個免費袋,對於3人至4人家庭而言,顯然並不夠用。

冀優化回收獎勵計劃

陸頌雄則表示,廚餘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但回收率不足6%。政府計劃於8月大致完成在全港200個公共屋邨安裝7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但每部機器只能處理約20戶的廚餘,因此仍然存在較大的缺口。

他建議優化回收獎勵計劃及「綠在區區」的職能,因為現時「綠在區區」店員需要同時處理多項工作,包括教育、分類分流、獎賞兌換等,導致回收效率欠佳。

陸頌雄建議優化回收獎勵計劃,獎賞兌換可考慮與其他商家合作(如超市、便利店、日用品店等),以減輕回收點的負荷;重新定位「綠在區區」主要職能,把獎賞兌換分流至合作商店,讓店員可以專注回收工作。

陳穎欣認為,「先試先行」是一項值得肯定的做法,但應分階段讓更多市民有機會參與。8月1日後的適應期,可以視為更大型的試行計劃,建議政府在半年寬限期內,將首3個月作為市民共同參與的時間,總結經驗和優化操作細節,並應公開「先行先試」計劃的進度。

她還建議成立社區諮詢小組解決社區內「奇難雜症」,認為垃圾徵費是推動全社會形成減廢良好習慣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現時的政策框架方向正確,但具體的落地細節仍需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並由社區諮詢小組組長向當區區議員定期匯報並提出建議,相信市民的積極參與和政府的密切跟進調整,將有助於垃圾徵費政策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