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手機生產商近年紛紛進軍汽車業,中國企業華為和小米均成功推出電動車,華為的AITO品牌憑藉功能齊全、價格合理的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躍居中國新能源車銷量榜首。小米SU7則採用與小米手機相同的HyperOS系統,理論上可實現家庭、汽車和手機之間無縫連接。然而美國蘋果公司花10年時間和巨額資金研發,最終卻決定放棄計劃。

專家分析華為和小米成功但蘋果卻失敗的原因,有一個事實非常清楚,就是造車很困難,可能這就是蘋果汽車計劃的最大障礙。目前的汽車都是在供應商和第三方零件的幫助下製造。即使是在垂直整合方面領先的Tesla,仍使用一些來自外部公司的零件。

車業利潤率極低 蘋果不習慣

然而蘋果的一般產品線卻封閉得多,是全球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要在這種模式下快速造出汽車並實現盈利,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市場研究公司Guidehouse Insights流動部門首席分析師阿布塞伊德說:「我認為蘋果可能會說,如果我們只是製造一輛傳統汽車,可能永遠無法以較高利潤率賣出足夠多的汽車。」

由於管理費用和勞動成本極高、周期性購買趨勢和競爭激烈,汽車業通常是利潤率極低的行業,這對佔據美國智能手機業務約60%市場份額的蘋果而言並不習慣,「蘋果製造的都是利潤率很高的產品,硬件利潤率一般在35%至40%之間。Tesla已是業界獲利能力最強的公司之一,但毛利率只有約18%。這可能是蘋果最初強調自駕技術的原因。自駕技術可讓蘋果作為一種服務而非產品來銷售,從而創造更大收入。」

中國汽車市場分析師雷星(Lei Xing,譯音)贊同阿布塞伊德的說法,「蘋果推出的任何設備,目的都是試圖顛覆目前市場上現有產品或商業模式,但蘋果的汽車可能只會帶來中國電動車公司已在中國做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