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牌子」藥品或保健品是不少人的心頭好。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在從正規途徑進口的藥物標有香港藥物註冊編號。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在香港藥妝店可以找到的日本水貨藥。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小林製藥「出事紅麴保健品」可網購 藥劑師促增抽查

日本小林製藥多款含紅麴成分的保健食品,被指導致多名消費者食用後出現腎臟疾病等問題,相關症狀住院人數急增至約76人。小林製藥昨日公布,一人食用有問題的保健品3年,近日因腎病死亡,目前正調查是否有因果關係,公司呼籲民眾停止服用受影響產品。小林製藥香港分公司昨日指,香港沒有進口涉事保健品,但市面可能有店舖以「水貨」形式售賣。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巡視多間藥妝店,發現日本品牌的水貨胃藥、感冒藥等充斥市面,聲稱是「保健食品」,故未有在港註冊。而在香港網站平台上,記者發現有涉事保健食品以集運形式銷售到港,更有一些含有受管制毒藥成分的成藥,繞過香港衞生署註冊制度網購到港。香港有藥劑師認為今次小林製藥事件突顯保健食品的品質漏洞,建議特區政府加強抽查,以及規管市面上有售賣藥物的「藥房/藥妝」或者網站平台。◆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小林製藥香港分公司昨日表示,沒有進口和銷售涉事的紅麴保健品,但市面上可能存在一部分平行進口,即俗稱的「水貨」,建議消費者停止服用相關產品,公司又對事件為大眾帶來擔憂致歉。

日水貨藥聲稱不含受管制成分

由於「水貨」保健品並非經由代理流入香港市面,要進行源頭追蹤及回收也困難,這是「水貨」最大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尖沙咀多間藥妝以及藥房巡視,雖然並沒有發現相關涉事的保健產品,但發現日本水貨藥物,或者自稱「保健產」的產品相當氾濫,種類繁多,眼藥水、胃藥、感冒藥都有,但根據包裝盒說明,它們聲稱成分不含受管制毒藥,所以無須獲得香港藥物註冊編號。

至於香港網購平台更為寬鬆,涉事有問題的紅麴保健食品仍然有售,售價245港元,可通過集運形式訂購,從日本通行無阻運送至香港。

同時,香港文匯報記者亦發現,其他含受管制成分、要在香港註冊的藥劑製品,在該平台以「水貨」形式售賣給香港消費者,包括日本熱賣藥品——白兔牌「EVE」系列止痛藥,以及大正製藥「黃金A綜合感冒藥」,分別售賣57港元以及105港元。兩款水貨藥物都未在香港註冊,前者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成分,後者則含有「二氫可待因」(Dihydrocodeine)成分,均屬「第一部毒藥」,銷售無註冊藥劑製品已屬違法。

專家:保健品品質參差無王管

近年很多市民以調理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為由,自行到藥房購買保健產品,但小林製藥事件突顯「保健品」品質參差,卻無王管。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並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需要註冊藥劑製品,尤其是保健品,「除非在藥物成分中涉及包括止痛藥、抗生素以及類固醇等,那便一定需要註冊。」

不過,他承認今次的相關保健藥物導致死亡個案,香港可以作為警號,顯示有關部門必須加強抽查產品,確保有效成分未變質,同時也應該加強公眾教育,「很多人都聽售賣員講這個藥最好就買,其實都是商業手法,並不是對消費者的身體負責。」

他建議市民購買相關保健品時,先諮詢醫生或者藥劑師的意見,不要自行購買,避免「補身變傷身」的慘劇發生。

他亦建議政府加強抽查保健食品,以保障其品質及安全性,如檢查食物標籤上所載的說明是否含有虛假或誤導成分,以及規管市面上的「藥房/藥妝」或者網絡平台上的售藥,包括檢查店舖所出售的藥物,是否出現有虛假的或不同於註冊時所批准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