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大河家鎮康吊村村民郭宏林家已經開始重建。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濤 攝
◆樣板房的客廳一隅。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濤 攝
◆最近幾日,每天到樣板房參觀的受災群眾絡繹不絕。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濤 攝

「這房子,幹散的很吶!(幹散,當地方言,意指做得好、出色、令人滿意)」今年3月15日,在積石山震後恢復重建第一次現場推進會現場,參觀完集中安置樣板間後,該縣大河家鎮康吊村村民祁富昌逢人就豎起大拇指。據悉,在災後重建過程中,當地充分聽取和廣泛徵求老百姓的意見,堅持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提供了集中安置和原址重建兩種重建方案,受到一致歡迎和認可。

安置點近震區 樣板樓配置佳

對於為何會選擇集中安置,祁富昌說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呢,我家恰好處在地質災害點上,擔心以後再受到山體滑坡的侵擾;其次呢,確實是因為樣板間幹散的很。」祁富昌說,集中安置主要分為80、105、125、150平方米四個戶型,自己選擇了125平方米的主力戶型,家裏老人和孩子都住得下。

而對於房屋配置,祁富昌全家都很滿意。「二層小樓,一樓配有客廳、廚房、衞生間及一間臥室,二層配有衞生間、書房及兩間臥室,這條件甚至比城裏還好。」而對於未來的生活,祁富昌也早已計劃好。「這個安置點離我們村比較近,就隔着一條河,也不耽誤家裏種地,農閑時節還能出去打工。」在祁富昌看來,按照目前的配置,生活水平確實比震前高多了。

父母故土難離 居原址續務農

與祁富昌不同,康吊村村民郭宏林則選擇了原址重建,在他看來,安置點條件雖然好,但在倒塌房屋的原址上重建5間新房也不差。「父母年齡大了,故土難離。另外我家主要是以務農為主,平時父母在家種地,我出去打工,在村裏建房更合適。」郭宏林家的新房現在已經開始施工,大約四五十天後就能竣工。

如今一邊建房,郭宏林一邊已經盤算着要出去打工了。他說,房子建好了,新生活要開始了,自己也要加倍努力打工掙錢,讓全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