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九巴太陽能巴士。 資料圖片

香港作為全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不少城市管理的概念都走在世界的前沿。以都市發展為例,特區政府在制訂有關環境及城市規劃的策略時,均融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使得香港的城市發展有序且宜居。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的四個課題當中,「可持續發展」就是其中一個課題,當中學習重點便包括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內地、香港特區和其他地區在環境保育的實踐經驗」。

香港是亞太區當中的國際大都會,給予內地同胞及外國人的印象都是高度城市化,高樓大廈林立,道路上的汽車熙來攘往。然而,近年香港在環境保育方面的實踐,以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對香港作為宜居宜遊的城市起到積極的作用。

公民科老師們在授課時,要舉出上述的相關內容及例子絕非難事,因為在同學們身邊已能輕易找到。以改善空氣質素而言,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引入新能源汽車,包括對新購電動車作出免稅優惠,又鼓勵公共交通企業引入新能源車輛,目前石油氣及電油行駛的混能環保的士已在市場佔有一定的比率,而巴士公司也陸續試行各類電動及混能巴士。

這些例子與同學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簡單說明,他們也很容易了解和明白相關概念。

然而,作為一門以社會科學作基礎的學科,老師在教授相關課程時,更需要引導他們對可持續發展與人類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作出思考。簡單而言,特區政府制定實現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標,與香港人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有什麼關係呢?

例如,近年特區政府發展海水化淡,並於將軍澳興建了海水化淡廠,採用逆滲透技術為香港社會提供食水。香港重新引進海水化淡,目的就是為香港提供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可靠新水源。

海水化淡成為增加香港本地水資源的一種途徑。現時,位於將軍澳的海水化淡廠第一期已開始營運,每日生產相當於香港飲用水需求的5%左右,未來在海水化淡廠完成全期建設後,有望將供水量提升至10%左右,成為香港的新的食水供應源頭,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有相當的正面影響。

垃圾源頭減廢 提升環保意識

近年,世界各地城市在處理都市垃圾方面相繼採取源頭減廢以及轉廢為能的方法,不但減輕傳統廢物處理如堆填對環境帶來的壓力,而且也為城市帶來新的能源供應。作為全球人均垃圾製造量最高的城市之一,特區政府計劃通過新垃圾處理技術、鼓勵垃圾分類、實行垃圾徵費等方式,希望未來香港能做到源頭減廢甚至轉廢為能。

在這個理念的背後,也讓社會大眾意識到通過源頭減廢以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市民環保意識也有所提升。這樣的轉變體現了人類、社會與環境在可持續發展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

由此可見,老師在論述香港在環境保育的實踐經驗時,需要將不同的措施和經驗與社會狀況以及科技發展互相印證。同時,讓同學們生活中尋找合適的例子,讓他們作出更深入的探討,這種沉浸過程也能使到他們明白環境可持續發展與自己有着切身的關係。

◆ 羅公明

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