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在革命英雄紀念碑前默哀。 資料圖片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今年的清明節是在2024年4月4日,即農曆二月廿六日星期四。兒時,父母多與家族的長輩,一起往祖先的墳墓前向先人致祭,藉祭祖、掃墓的習俗,表達我們對祖先「慎終追遠、永懷祖德」的情懷。

及至長大了,有時未必於當天往先人墓前致祭,也可以在清明節的一個月內往祖先墳前致祭,這是中華民族的孝思及中國文化感恩的表現。

若民間修此美德,永懷先賢德行,這樣產生關愛之情,同時以先賢的貢獻鏡照當下自己的行為,以先賢言行檢視當下自己的言論,從而作出修正改去不好的行為,保存先賢留下的美德,個人修善德便可外推向萬民修善行,社會便可以大治。這也是中國儒家思想所言,推己及人,由個人的修身,擴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有成己,乃至成萬物的美意。

心懷敬畏 以禮祭祖

此外,清明節為什麼要禮敬先賢,這也是涉及儒家文化的鬼神觀。《論語·八佾篇第三》,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依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解析為:「孔子平常不認真討論鬼神之有無,只臨祭時必誠必敬」,並且說:「孔子雖重祭禮,然尤所重者,在致祭者臨祭時之心情。故言苟非親自臨祭,縱攝祭者亦能極其誠敬,而於我心終是闕然,故云祭如不祭」,雖有祭品,若心中沒有思慕敬畏的誠意,也不是向先賢表達孝思。

可見,儒家思想關注子孫在向先賢行祭禮時,要向先賢行恭敬的心意,在當下代藉緬懷先賢在其身處世代及對其後世子孫養育的恩情。

今天在香港的新界地區,有些家族在清明節祭祖時更朗讀祖先的言論,勉勵後人,以此為當代鄉紳、鄉民行為的規範。所以,在清明節,當孝子賢孫進行禮敬祖先的儀式時,不只是表述孝思美意,更要以恭敬之心禮敬先人。

◆ 區志堅 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