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逛吃」:鐵路美食的黃金時代》

作者:耶麗·昆齊奧

譯者:陶小路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讀起這本異常有趣的「小眾書」,不禁想起至今仍教我念念不忘的一頓飯。

七年前的這頓飯可並不是什麼大餐,只是一碟簡簡單單的回鍋肉和一碗白米飯,但回鍋肉的鑊氣卻令我驚嘆:如果小館開在「地面」的話,那小館很可能會成為我常到的地方。

這是一個沒剩下多少人對「浪費時間」的普通長途火車感興趣的年代。喜歡北上到深圳度周末的港人,過了羅湖口岸後,有誰還會瞄口岸旁邊的深圳火車站大屏幕一眼?(你知道自深圳火車站還可以坐「又舊又慢」的綠皮火車,一天多之後到達蘇州古城城外的蘇州火車站,且路程前半段,基本上是珠江三角洲先民宋元南遷的路線嗎?)除中國之外,鐵路最發達的國家應數日本和西歐諸國,但「慢車」亦買少見少。高鐵、飛機和汽車取代了傳統鐵路旅行:前兩者更快,後者則更靈活。

可是時代並不能、亦不會把「傳統火車」的歷史地位抹掉。火車的歷史痕跡到處可見。蒸汽火車頭畢竟是工業革命的火車頭。把美國東西岸連接起來、讓美國成為大國的,正是由廣東四邑勞工興建、自芝加哥到舊金山的鐵路。曾幾何時,讓大眾嚮往遠行旅遊的交通工具,除了輪船,便是火車。英國倫敦的交通樞紐之一「國王十字-聖潘克拉斯」(King's Cross-St. Pancras),是兩個火車站的合稱;國王十字火車站是《哈里·波特》中著名的「九又四分三號月台」所在地,而聖潘克拉斯火車站,則是歐洲火車的起點站。

國王十字站近年如何翻新,也醜陋得要命,但聖潘克拉斯火車站,卻跟一所美輪美奐的酒店連在一起。(你可想想,羅湖的香格里拉酒店,選址又是什麼一回事。)原來從前的鐵路公司考慮很周詳:自英國中部抵站的旅客,「火車勞頓」很辛苦,到達後可立即入住酒店的話,豈不很舒適?畢竟火車曾是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有錢人才能坐;他們當然追求舒適。

最早期的鐵路出遊並不舒適。火車是交通工具,並不是流動客廳;要吃的話,不是自攜,便是在驛站解決,又貴又難吃。但隨着長途火車旅行的流行,餐飲配套很快便跟上了。美國的普爾曼(George Pullman)想到,要在火車上建起可媲美頂尖的紐約德爾莫尼科(Delmonico)餐廳的食肆,於是便發明了豪華的餐車卡:這部書中所列出的菜單,現在看見也讓人口水大流。火車餐飲是時代變化的見證:最初,美國各鐵路局爭相推出車上優質餐飲服務以吸引顧客,包括提供地方菜式;世紀之交,自法國巴黎開往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東方快車」,更是豪華旅遊的極致。但戰爭、經濟大蕭條、以及替代交通模式的出現,嚴重打擊了火車餐飲業,甚至慢火車也快被淘汰了。慢火車淘汰得最快的,正是餐車卡曾盛極一時的美國:儘管她仍擁有世上最大的鐵路系統,但系統已破舊不堪、且主要作貨運而非客運用。除了我般怪人外,還有誰會願意坐三天火車自東岸到西岸而不坐飛機?不用說,現在美國火車上的餐飲亦難以下嚥。

我們現在只能幻想,從前在火車上吃豪華大餐可以有多享受。作者在結後語中呼籲大家不要只想火車的美好,而是去真正坐火車。還好,長途慢車在中國仍在,且餐食雖不豪華,但偶有驚喜。我又想起我另一經歷:在西安開往喀什的火車餐卡中,我一邊呷着綠茶,一邊讀着唐詩,往窗外大漠一看,想像着出關是怎樣一回事……

仍教我念念不忘的回味小餐,是在自杭州開往西安享用的;在「簡單」的綠皮火車餐卡上,竟然有這般純真的美味。上周跟一位喜愛慢出遊的好友聊起此書;他說此書太歐美中心了,對其他地方的火車餐飲文化和歷史隻字不提。我回答,畢竟餐車這玩意兒是洋人發明的,副題《鐵路美食的黃金年代》指的,也是普爾曼等人的歷史故事,無大不妥。只是不知在綠皮火車快被遺忘之際,會有人寫一部關於中國鐵路的餐飲史著作?◆文:李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