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我最近用的蒸鍋是好友李至穎推薦的。一個德國品牌,叫做WMF。很小巧袖珍,剛好夠二人食量。分了3層,導熱奇快。我一直用它蒸各種東西。

直到今早,我邊洗澡邊看一個慢生活視頻,看到了另一種我更喜歡的鍋。事情是這樣的,這個視頻是一位播主在講他一天的日常。一大早起來,他就用透明玻璃壺燒了一杯開水。然後慢悠悠地說,一天要從一杯開水開始啊。然後他就跑去外面去做運動。回來以後,他整理了一下出差要用的招貼。而後,他就開始很精心地做午飯。晚上,他又拿出一個陶瓷煲,開始燉菜。

對啦,我就是要說這個陶瓷煲。我第一眼看到這個煲,立刻就愛上了它。想像現在這個冬天,窗外還那麼冷,這鍋卻默默地冒着熱氣,裏面的東西軟軟糯糯,很有滋味。尤其是陶瓷煲厚厚的鍋身看起來笨重,實則可以阻止熱量快速傳導,這就留給食物一個緩慢接受的過程。

其實我很久以前就關注溫度傳導和烹飪的關係。那是看一位大廚煮蛋的視頻。他說煮蛋為什麼容易裂開,或者好容易沒有裂開,卻又黏連了,很難剝殼。一切都是因為水溫。用冷水煮會黏連,開水下鍋蛋會裂開。所以其實溫水最好,將水燒至一半熱的時候放蛋,就會收穫一枚完美的水煮雞蛋。陶瓷煲也是一個關注溫度的容器。而且,當這個鍋被端上桌子以後,很久它還在那裏翻滾,被煲壁吸收和儲存的熱量在上桌之後還會不斷湧出,令食物始終保持溫度。試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天,屋外風雪交加,路面都是冰塊,寒風從臉上掠過,把皮膚僅存的溫度都帶走了。這時人已經凍得半死,就好像連體重也變輕了,隨時可能被風颳走。可是一旦回到家,吃上一個煲仔燉菜,整個人就立刻重新活過來。這可真是極大的滿足。而這溫度的適宜自然要歸功於這個煲。

然後我又想回頭說說先前那個德國蒸鍋。它那樣薄而小,一切設計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令食物快速地被加熱。這樣,這兩種鍋就成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性格。前者代表工業效率的邏輯。它上面配有時刻表,也有添水的水表。而且,為了讓水蒸氣更好的發揮作用,它還將蓋子設計得嚴絲合縫,生怕任何一點不精確都會影響鍋內的溫度和濕度。

有意思的是,擁有這個蒸鍋的我這位好友簡直就像這個鍋,他本人向來秉持一種極度工業主義量化理念。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疫情期間,我們都在商量應該在家裏多囤一些菜。後來,李至穎同志慢悠悠地說,他只囤土豆和維生素,土豆作為新鮮的食物可以保持很久,維生素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養分。這答案當初堪稱一絕。因為沒有人想到要完全用科學的思維來支配一種生活。所以這位李至穎同志就擁有了8塊腹肌的完美身材。因為他不但會去規律的健身,還會將每日的飲食用刻度的方式定量下來,包括雞胸肉、堅果、蛋白粉等等。他有一杆小秤。

然後,我再回頭看看我所喜歡的煲仔生活,符合我恬淡和溫吞的性格,有些優柔寡斷,甚至時而表現為一種遲鈍,就好像我時時都在猶豫。這簡直就是兩種生活觀。所以,接受別人的推薦,就意味着接受一種生活,這生活裏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