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李昂、張曉風、蘇童、施戰軍、蔣述卓等著名作家、學者出席研討會。
◆「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
◆香港文學館館長潘耀明。
◆香港文學館董事會榮譽主席霍啟剛致辭。
◆香港珠海學院校長陳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視頻祝賀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

「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研討會

適逢香港作家聯會成立三十五周年、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成立二十周年,由香港作家聯會聯同香港文學舘、香港珠海學院所舉辦的「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昨日(8日)於香港珠海學院舉行。香港文學館董事會榮譽主席、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香港文學館館長潘耀明,香港文學館顧問、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香港珠海學院校長陳致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典禮。著名作家蘇童、張曉風、李昂等,著名學者施戰軍、陳子善、許子東等在研討會上帶來了精彩演講,共同探討香港文學的前景與華文文學的未來。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小凡 攝:郭木又

研討會的開幕式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特別以視頻致辭。他首先祝賀香港作聯與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多年來在促進香港及世界文學發展、推動文學交流等方面所創下的佳績,並表示:「文學創作是一種反思和探索的過程,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和聯繫世界,提升文化素養,促進民心相通。」他認為兩聯會的工作推動了「世界華文文學界的交流,豐富了香港的文學版圖」,亦冀望兩聯會「繼續為文壇注入源源不絕的創作活力、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並進一步推動香港與海內外文學交流,促進香港文學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傳揚中華文化。」

潘耀明則認為:「時至今天,我們發現,就算沒有華人,也有華文、華語。華文華語也在不同國籍的人間流通;華文、華語正逐漸鋪蓋全世界。……我們都是擁抱中華文化的人,我們將以華文為軸心,以文學滋潤世人,溫暖乖離世道冷酷的心。」

香港文學兼容並蓄

談到香港文學在華文創作版圖中的位置,霍啟剛特別指出,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而這優勢在文學創作上亦有展現。他認為,香港一直都是擁有多元文化的城市,而很多香港文學作品,如《射鵰英雄傳》等都被翻譯成英文,令西方讀者亦能感受到武俠小說及香港文學的獨特魅力。「透過這些外翻的香港文學作品,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接觸到香港華文文學,」他說,「亦有學者以香港文學作為研究的課題和題目。」他期待香港文學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大灣區及其他城市之間的文學交流,連同內地文化界一起,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

陳致則認為,回顧香港作聯35年歷史,可見香港文學逐漸成長為「多元、包容、中西結合」的社會符號,並且擁有了超越時空的影響力、廣闊的視野與獨特的語言藝術特徵。「(香港文學)正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一面旗幟。」他說,「(希望)香港文學能夠成為香港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研討會期間,來自海峽兩岸暨香港及海外的多位學者及著名作家發表了主題談話,其中包括施戰軍「香港文學的已有優勢與更廣前景」、蘇童「寫作的使命」、文藝批評家蔣述卓「世界文學視野中的香港文學」 、著名散文家張曉風「橘子黃了的時候」、學者許子東《張愛玲與香港文學」等。各位講者就着香港年輕作家的處境、20世紀香港文學開創性人物、金庸作品對韓國文學的影響、張愛玲與香港文學的淵源等話題,深度討論了香港文學的優勢與華文文學的未來,帶來極具啟發的觀點。

圍繞金庸展開討論

當天下午,參會嘉賓們開展多種題材的分組報告,37名主講人分為5組,分享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每組配有主持和講評各兩名。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報告為今次研討會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讓參會嘉賓們彼此之間增進了解,切磋學術成果。

講者之一暨籌委會委員白楊以「陽春白雪根植於平常煙火」形容潘耀明帶領香港文聯在酒樓開文學講座的日子,同時對李昂所稱「香港進入了潘耀明時代」及潘耀明對香港文學的影響力之大表示贊同。

講廳內氣氛熱烈,在同一講廳報告的邱健恩和王樂都選擇以金庸為主題,觀眾人數為全場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