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永興(右一)聯同卓孝業視察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
◆ 黃大仙區關愛隊慈雲東、慈雲西小隊昨日在庇護中心駐場,隨時提供幫助。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 民青局團隊到黃大仙祠視察防洪板及沙包陣等特別措施。民政事務總署Fb圖片
◆ 小義工楊睿弘。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至昨晚9時市民162人入住 小義工:幫到人很有意義

颱風「小犬」襲港,香港特區政府各部門都嚴陣以待,民政事務總署早在八號颱風信號發出前,便提早開放十八區合共29間臨時庇護中心,供有需要者入住,並提供適切的支援;各區的關愛隊亦到庇護中心為市民提供服務。截至昨晚9時,共有162人入住庇護中心。香港文匯報記者於昨日下午到位於慈雲山南社區中心的庇護中心直擊,該中心當時有7人入住,各人都獲分配了棉被正在休息;慈雲東、慈雲西關愛隊成員和義工亦在現場隨時提供幫助。有隨父母專程從港島區一同前來的小義工表示,能幫助別人感覺很有意義。◆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林熹

昨日下午,早前曾嚴重水浸的港鐵黃大仙站未受影響,B3出口仍維持運作。黃大仙廟對開通道已架起擋水板和沙包,防止雨水沖落北館和B3地鐵站出入口。

記者現場視察 數十床褥備用

的士較平日少,個別的士要求30元附加費。香港文匯報記者到達附近的慈雲山庇護中心後,發現入住者不多,約7名男子分散在場館地面,大部分正在休息。中心還有數十床被褥備用,留給有需要者。

楊氏夫婦昨日帶兒子楊睿弘來慈雲山庇護中心做義工。楊太太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一家人居於港島,平日也會做義工助人,這次颱風來襲,按以往情況估計,黃大仙區的水浸情況會較為嚴重,於是便「跋山涉水」跨區過來幫忙,「其實也是想給小孩一個教育,讓他知道在自己相對幸福的生活之外,還有很多要幫助的人。」三人參與了整理場館內的物資並進行派發。11歲的楊睿弘表示,這次颱風經歷很特別,外出助人比在家過得更有意義。

前來庇護中心查詢的劉先生表示,自己是露宿者,估計昨晚無法在平日寄居的橋底過夜,故提前到場查看,「庇護中心沒滿,應該有位置,我要回去收拾一下東西,晚一點再過來住。」

至少4隊員整晚駐守中心

黃大仙區關愛隊慈雲西小隊隊長余靖彤昨晚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由於關愛小隊成立不久,許多工作仍在摸索中,這次颱風是很好的學習契機,兩日前聽聞「小犬」有機會登陸,民政事務署已經向各關愛小隊發出指引,小隊亦要求部分隊員隨時候命。「我們周日早上8時接到通知,庇護中心將於當天中午12時開放,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一大早就有隊員和義工過去幫忙set好場地、枱面等,未到正式開放前,已經有市民在門口要進來。」

她表示,有市民進來時衣褲濕透,希望換一身衣物,現場亦有提供乾淨衣服給他們更換,另有熱水、杯麵供給。「我們安排了更表,會有至少4名隊員整晚在中心駐守,希望能夠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盡可能的支援。」

九龍城區關愛隊隊員盧惠貞昨日一早亦到達紅磡庇利街社區會堂庇護中心,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服務。盧惠貞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們5名義工於昨日上午11時出動,「聽說八號風球會持續甚至掛更高風球,我們都做好了準備要忙足整個通宵,堅守崗位,期望可以為市民做多些服務。」她表示,這支關愛隊於本月6日才正式成立,就要接受這次颱風的重大考驗,但已做好了整晚當值的準備。

關愛隊成員在昨日中午八號風球懸掛前,已經協助8位露宿者入住臨時庇護中心,並提前準備好了乾淨整潔的床墊、被子等住宿用品,為露宿者提供緊急的服務。

盧惠貞表示,已在地區服務逾20年,在做關愛隊的工作之前,她亦經常在社區探訪長者,幫助市民維修家中電器。

九龍城區關愛隊隊員林德成亦有參與工作,協助搬運提供給市民的杯麵、水等基本生活物資,保障市民的基本需求。

民青局團隊往黃大仙祠視察

民政事務總署早已聯同各政府部門執行防備工作及部署應變計劃。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與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張趙凱渝、副署長易志宏,昨日先後去到各社區中心的臨時庇護中心巡察,了解入住市民的需要,以及向在場的關愛隊隊員了解庇護中心當值情況。民青局團隊亦特別前往黃大仙祠,了解防洪板、沙包陣等特別措施,以防再有洪水湧入。

黃大仙民政處表示,會聯同相關部門密切留意風暴情況,迅速作出應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