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許多地點、場景在現實中都有對應,既串聯起上海的紅色地標,也展現出現代的都市風貌。在蘇虹看來,上海遍地是故事。他平時的樂趣之一,便是在閒暇之餘徜徉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幾乎隨便找個地方停留下來,總能發現一些故事。比如著名的南京東路步行街,到處都是故事。19世紀末期,英籍猶太人哈同以獨到的眼光,認定當時的南京路「居虹口、南市之中,西接靜安,東接黃浦,攬其形勝,實為全市樞紐,其繁盛必為滬濱之冠。」故而以每畝20両白銀的價格大量收購南京路周邊土地,十多年後,南京路兩側44%的土地被其收入囊中。1906年,哈同斥資60萬両白銀,從國外進口400萬塊硬質鐵藜木鋪設南京路,便其成為遠東地區最平整、最豪華的現代馬路,導致地價飛漲。

蘇虹曾在地圖上留意過,以他工作的地方為圓點,半徑500米範圍內便有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二大會址、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50多個紅色地標。蘇虹在這裏工作十多年,周圍的一切,或多或少地影響着他的創作。「所以,小說中有許多地點、場景在現實中都有對應並非巧合,它們其實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上海歷史博物館樓頂上的「ROOF325」西餐廳,蘇虹曾多次在下班後的黃昏,獨自一人要一杯水,或一杯啤酒,靜靜地坐在樓頂,「樓下車水馬龍,樓頂格外安靜」,那份在勞累一天後得以放鬆的愜意,是難以言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