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要慎之又慎,千萬別賠了夫人又折兵。中集集團早前因就併購馬士基旗下企業MCI失敗,而須付出8,500萬美元「分手費」。這一中企失敗的海外併購,產生了諸多警示意義和深刻教訓,那就是海外併購的不確定性太大,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特別是當前貿易保護主義興起,致使跨國併購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較之以往需要花費更多研究和論證的時間。

前些年,也就是2016年左右,因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企業不得不通過海外擴張併購的方式拓展業務,極力開闢新利潤貢獻點。據設於香港的清暉智庫統計分析,整體而言,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最主要目的在於強化核心技術、擴大市場、整合資源、優化戰略等。近年以來,因為中國企業的大手筆併購,中國企業併購「覓利」腳步加速已經引起發國際的強烈關注。

中企海外併購不時現摩擦

在筆者看來,中企海外併購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資金實力很雄厚但是摩擦不斷,這也是導致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成功率僅三分之一的重要因素。可見,中企海外併購僅僅憑借充裕的資金展開併購也並非易事。同時,中企憑借大規模投資進入全球市場的行為也在引發的越大越大的擔憂。

根據過往的經驗,部分中國企業通過海外收購,已經成功地實現轉型,其業績也取得了超預期的表現,這意味着海外收購有利於拓展公司的業務規模,符合中國經濟走出去和資本輸出的戰略。

掌握核心技術要靠自身

當然,海外併購、海外收購不乏失敗的例子,如上述因終止購買MCI,中集集團需支付8,500萬美元和解費,便是最新的一例。筆者認為,中企海外併購成功與否取決於收購標的質量、價值觀是否協同以及收購之後如何進行業務融合等方面。此外,海外併購不當,還將面臨商譽減值風險。若標的資產未來經營狀況不達預期,則交易形成的商譽將存在較高減值風險,而商譽減值將直接減少中企的當期利潤。

從宏觀層面而言,中國企業通過海外併購方式強勢進入全球市場,亦符合中國經濟「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一方面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企業做大做強。不過,中企海外併購更多的精力應放在對風險的預判和防範之上,特別是在涉及到併購海外擁有核心技術類的企業,更要慎之又慎。要知道,核心技術不一定非要砸錢買來,關鍵還在於要自主研發創新,自主掌握核心技術。因此,不難發現,海外收購並非「萬靈丹」,仍面臨着諸多考驗。如果中國企業只是在營銷和渠道上勝出,未掌握核心技術,海外併購的好光景也有可能是暫時的。(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強國提速》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