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

8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內地7月份宏觀數據。內地疫情多地散發和國際形勢更為錯綜複雜的階段性、短期性、突發性因素,對經濟復甦態勢、特別是對生產端和消費端造成較大擾動。

在主要指標中基建投資可謂表現亮眼。1至7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4%,比今年前6個月加快0.3個百分點。在當前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增長乏力、外需仍存變數的情況下,為防止經濟數據邊際弱化和二次探底的風險,必須繼續通過加力基建投資來穩主體、穩預期、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促需求、挖潛力,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將成為今年內地穩預期、穩增長最重要、最可控的抓手。

筆者預計,各地區各部門將加大力度提振內需並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側重通過財政政策擴大基建投資、穩投資、穩需求、穩增長,政策適當前移、靠前發力,早安排、早落地、早推行、早見效,各方形成合力,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房地產市場處築底階段

值得警惕的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各項關鍵指標仍不容樂觀。相較於1至6月,房地產各項指標基本平穩。房地產開發投資降幅擴大1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降幅擴大0.8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降幅收窄0.1個百分點,土地購置面積降幅收窄0.2個百分點。可以說,房地產市場仍處於尋底築底階段。

筆者認為,在調控集中放鬆疊加總量層面房貸利率下調的積極因素作用下,此前6月住宅和商品房銷售均出現了階段性的積壓需求釋放、跌幅收窄、環比上升,這很大程度上也有房企衝刺年中業績、推盤熱情較高等因素作用。

不過,7月份70個大中城市、30個主要城市和內地的住房商成交和價格都有所走軟,說明6月份的銷售走強或提前透支了7月的銷售動能。此外,多地風險事件也打亂了房地產市場企穩復甦的節奏,掣肘了產業鏈和信用周期穩步走出負向螺旋,使投資端和銷售端持續承壓,需要警惕市場信心和情緒波動打斷全產業鏈的階段性改善和邊際復甦態勢。隨着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因城施策效果逐步顯現,房地產市場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市場波動影響產業復甦

就在統計數據公布的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進行開展4,000億元人民幣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20億元人民幣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均較前次下降10個基點。

人行縮量加降息的行動表明,目前穩主體、穩預期、穩增長壓力依然較大,貨幣政策需要繼續保持適度寬鬆基調;與此同時,縮量疊加降息,說明央行依然試圖保持物價穩定和穩定增長之間的平衡,綜合考慮內外因素之間的平衡,維持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與推動企業實際貸款利率、綜合融資成本持續回落之間的平衡。

LPR大概率同步下調

聯繫到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流動性投放方面強調,「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新增「適度」,聯繫「深入研判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狀況」的表述來看,人行對當前極度寬裕的流動性是有一定警惕的。

MLF利率加上報價行的加點,是確定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方式。歷史數據顯示,LPR與MLF之間的同步變動關係比較穩定,8月份作為政策利率的MLF利率下調10個基點,帶動LPR報價基礎發生變化,疊加近期銀行資金成本也在較快下行,8月LPR報價同步下調基本上沒有懸念,將有利於促使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和企業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推動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助力實體經濟復甦、經濟增長新動能釋放、經濟薄弱環節修復和企業紓困,激發信貸需求。

為了刺激市場信心和住房貸款需求,預計8月份5年期以上LPR大概率將不對稱地調降超過10個基點。但是單純依靠LPR難以完全扭轉信貸和地產的形勢。近期影響居民購房決策和商品房銷售的主要變量,已經從疫情前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房貸利率等因素,變成疫情後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預期、房價預期、房貸還款穩健性和可持續性等因素。

政策調整宜循序漸進

總的來說,應當在堅持「房住不炒」的思路與基調、逐步降低房地產金融化和泡沫化的前提下,探索新發展模式,繼續優化房地產金融政策特別是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應當以穩為主、循序漸進、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房地產金融政策調整,盡量減少對市場的衝擊和影響,加快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現穩增長、防風險、促發展三重目標。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