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中學教師 教聯會副主席 全國青聯委員

青年民建聯早前於網上進行問卷調查,了解青年人對於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對祖國和內地發展的認識,當中發現只有六成多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這個數字不禁令人擔憂。最近也有媒體報道,香港中文大學新生迎新活動進行國安講座環節時,轉播廳內有逾半學生陸續離開,而邵逸夫堂上層也有約四分之一人提早離場,不禁讓人反思在回歸祖國25年以來,香港在國民教育上究竟存在着怎樣的不足?

國民教育必須從小做起,否則只會重蹈近年來在本地大專院校中看到的亂象。在香港的中學、小學和幼稚園整個15年的免費教育中,教育當局並未有相應的專責委員會統籌國民教育,使國民教育形成一套連貫和有系統的螺旋式課程,從而培養香港下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教育除了頂層設計,也需要各學校按照校情進一步落實。當局要推動每校設立一位國民教育主任,統籌、加強推動國民教育,並且組織學生參與各式各樣的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加深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現今的青年人接收信息的渠道眾多,其中主流媒體與網絡的影響力更是不可小覷。上述的調查問卷問到,受訪者最關注內地近年哪個成就,較多受訪者認為,「全面脫貧」是祖國近期最矚目的成就,箇中原因相信與本地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加深本地青年對內地扶貧工作的認識有關。特區政府應積極善用不同的網上媒體和主流媒體,宣傳國家成就,提高本港青年對祖國的認識,還可以結合其他遊戲、競賽等學習元素,例如時下年輕人流行的KOL短片大賽等,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長遠令國民教育成為一個愉快學習的過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局要多管齊下,幫助學生建立國民身份認同,認識國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