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新學年將試行全方位住宿學習計劃。 校網圖片

本港學生人口下跌,部分學校出現收生不足危機,教育局與教育界正積極商討應對;其中引入大灣區內地城市學生,被視為可考慮方向之一,惟需要先處理宿舍配套等問題。有本地中學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於9月新學年推出住宿學習計劃,期望先以支援跨境學生來港暫住為「試點」,探索結合為內地中學生提供宿舍的可行性。該校校長袁國明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指相關安排不應只視作緩解「縮班殺校」的應急方案,而是要藉此聚集大灣區各內地城市的學生,既為大灣區培育人才,亦有助香港的校園形成文化交匯點,透過兩地學生互相交流,以朋輩方式助港生軟性認識國情,有效落實國民教育。◆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本地學生人口正面臨「結構性」下跌,教育界正探討不同措施應對。其中在縮減學校方面,教育局去年率先宣布將兩所官立中學合併,龍翔官立中學於2022/23學年起逐步併入九龍工業學校,龍翔官立中學並將於2024/25學年停辦。另外,明愛柴灣馬登基金中學早前亦宣布新學年停收中一生。

同時,引進學生來港接受基礎教育亦成為教育界熱話。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主席鄧飛近日便提出引入自費內地及東南亞學生,提倡可先由香港的私立學校、直資學校作為試點,了解成效。教評會日前亦指,香港教育向來深受內地及不同國家家長歡迎,認為鼓勵內地及海外學生來港讀書,除了有助增加本地學童數目,亦有助本地學童接觸不同文化,擴闊學生視野,更可刺激經濟,便利民生。部分尖子學生除了可為香港提供人才外,其在校表現亦可對本地學生產生正面影響,相得益彰。

首階設十多個名額

「因為香港唔夠學生,所以叫人來幫手填滿佢,表面上這是對的,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很有發展性的說法。學生人口減少,更應視作為一個促進輸入內地學生,加速大灣區教育融合的契機。」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校長袁國明介紹說,該校新學年與新家園協會合作推行全方位住宿學習計劃,首階段會為該校跨境生提供十多個名額,並驗證為原居於內地的學生提供住宿安排,「這是一個團體生活。」他希望其覆蓋面會盡量涵蓋大灣區內地城市,初期可能兩名同學是來自深圳,兩人來自中山,兩人來自江門。他也希望該宿舍特色會是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一個縮影。

袁國明認為,提倡有關計劃的目的,亦在於可締造一個國情「同溫層」的校園,「朋輩互動最能夠產生感染力,這些跨境生將為同班同學打開內地生活的一扇窗,哪怕是在內地吃喝玩樂的小資訊,都是值得讓學生認識的『貼地』國情」,相信這種透過朋輩互動的「軟策略」更能勾起同學興趣,樂於認識國家不同面貌和點滴。

有助構建灣區教育藍圖

他還提到,香港學校服務本地學生絕對無錯,但既然香港要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正如深圳一樣會有其他城市的學生到來讀書,在大灣區概念的大前提下,香港為何不鼓勵學生到來學習?」尤其近年本港鼓勵教育團體往大灣區開辦港人子弟學校,設文憑試課程班,對象亦包括內地生,「假如內地生認為文憑試更加吸引、更國際化,為何不親自來感受一下?我們明明是文憑試課程的發源地,但讀文憑試課程、考文憑試的學生卻愈來愈少。」他認為,香港有優良的基礎教育及配套,即使學生人口減少,也不應任由其萎縮,把握契機加強兩地學生互動才是好事。

他表示,隨着大灣區深化發展,香港學校也應與時並進,服務大灣區教育所需,「從學生、老師到基礎、高中、高等院校課程,都應作出整合,就是一整個大灣區的概念,達到一幅更完整的大灣區教育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