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香港有全民學英語的傳統,成效卻算不上特別好,至少達不到新加坡的平均水平。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是被英殖民統治一個半世紀,平庸的英國中學生遠渡重洋來到這片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樂土當警察,立刻就是有好幾十個下屬的督察級警官。

即使回歸之後,法律系統、醫療系統、工務系統、商業財務系統等等,都以英語作為首選操作語言。於是乎學法律要當律師法官、學醫要當醫生、學工科要當工程師、學財務商務要當會計師等等專業的……在求學時期就要用英文課本、聽英語課;學成取得相關專業資格後,每天日常工作都要用英文撰寫各種報告。在這個大環境之下,香港小孩能不學好英文的讀寫講聽嗎?

不過,我們還該慎思一下,亞洲社會是否必須用英語操作?若橫向比較,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英語教育頗被詬病,他們中學生平均水平,實難以有效與「國際社會」溝通接軌。或許日本社會真的不需要太多英語流利的年輕國民。香港過去有大量不會漢語漢字的英籍行業領袖,受他們統領、管治的小市民只好努力學點英文去適應遷就了。

本地居民九成以上是廣東人,外省人長居香港的也要學點粵語。菜市場(廣府話稱為「街市」)的小商販遂以服務本地中國人為主。但是近二三十年,大量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傭工湧入,許多家庭的食物開支花在那裏,都改由外傭支配,於是過去用不上英語的小商販也要學一點英語會話應付。看來沒有必要讓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小孩「全民學英語」。我們國家需要幾許英語讀寫聽講都流利的人才?按比率來說,該不必有港英管治時那麼多。

大概十多年前,一位也是學工程的前輩對筆者說,工程項目的標書已大多改用中文,而且還是用簡體字。筆者小時候學過點工程學的皮毛,那個年頭課堂上講的都是「英國標準」(British Standard,簡稱BS)。資本主義社會講究「顧客永遠是對的」,花錢搞項目的大老闆來自中國內地,他們可不必看英國管治者的臉色!過去以服務「英文人」為主的香港工程界當然要好好進修,務求滿足貴客的需要。隨着中國在各個工業領域上的長足進步,「英標」派得上用場的機會銳減。「國標」(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英文簡寫是GB,即Guobiao)上場了!

當然有些領域必須儲備足夠的超強英語專才,例如中國外交官全部都精通外語(當然主要還是英語)。中國外交官與美國人交手時,循例只聽不講,講英語的話都交給傳譯員。美國外交官若缺了傳譯員的幫助,就聽不懂中國對手的漢語了。中國外交官知彼知己,由是佔了先機。

中國基礎教育逐步廢除「全民學英語」的舊習,其實對廣大的學生也有好處。近年世道有逐漸回復到漢唐舊規的趨勢,愈來愈多外國朋友知道要學好漢語,才可以抓緊更多發展機遇。中國太空站公告用漢語為操作語言,某國就氣急敗壞地要中國「改回」用英語。不過世界各地有志成為宇航員的人才早就乖乖地先去學漢語了!

一葉知秋,風向開始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