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如各種火爆一時的「扎堆團購」、「扎堆地產」、「扎堆手機」一樣,「造車」也可以用扎堆來形容了。許多行業頭部企業宣布跨界造車或是轉型造車,已經不再成為博人眼球的新聞,政策導向、投資者偏好、人群所需以及看到車企領先企業賺到盆滿缽滿等因素,刺激到許多企業將下一步的戰略目標投向了汽車。

比亞迪2021年年報顯示,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45億元,同比下降28.08%,汽車業務的營收與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0億元;研發費用與同期相比增加了20億元,若是不看研發費用,比亞迪的淨利潤就變成了增長。另外多家車企的業績表現也令人滿意,可見市場對汽車的需求還在增加,造車的風口還在使勁吹着。

關鍵在於掌握核心技術

造車簡單嗎?對於資金充足的企業來說,他們會認為簡單,萬物皆可金錢衡量的資本相信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的話那麼就再砸錢。他們或許會認為,產業無非就那麼幾點─人員、設備、場地以及銷售,花錢招兵買馬、花錢建廠研發、花錢推廣銷售,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到時候再從消費者口袋裏掏出來就好。錢多的更可以像馬斯克那樣,一言不合就買下推特9.2%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從而將企業收入麾下。

造車真的簡單嗎?既然造手機都有不少企業「翻車」,造車這種長時間、高成本的產業也必然會出現「翻車」,究其原因還是可以總結為「缺錢」。因為「錢」不到位,找不到高水平科研團隊研發專業技術,無法承擔數年光景研發、無回報地燒錢,再加上市場上車企眾多、各具亮點,新產品缺少特色以及品牌、美譽度沒有優勢,「翻車」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若真是有錢就能搞定萬事,別說5nm的芯片,製造出1nm的芯片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掌握核心技術,或是更為獨特、能推動產品在行業中佔據領先優勢的技術。技術不在手中,或是根本就開發不出來,所有的戰略都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造車也是如此,其本身複雜程度要遠超以往的團購、手機、房地產業務,從一個產業跨向另一個產業必然會經歷水土不服的過程,領導對新產業的注意力轉移以及企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會成為一種極大的負擔。

造車不簡單,隨着時代的變化,造車越來越難。從百年前簡單的發動機、車身、輪胎等簡單零部件,到如今融入成千上萬種技術的新能源汽車,還會隨着物聯網技術進步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而持續改變。這也意味着,在沒有可以完全取代汽車的通行工具之前,汽車技術的研發將不會有終點,若想以不多的幾種車型搶佔市場而忽略新技術研發,過不了多久自然會被淘汰出局。

無論哪個行業,關鍵技術都是第一位,除非通過以量換價、薄利多銷來獲取利潤。汽車的關鍵技術有很多,比如有消費者關注的是低能耗,有的則關注汽車的安全性能,還有的關注一些新型黑科技。消費者多維度的需求,意味着車企科研人員需要做到全方位研發,而且汽車不像地產,地產有機會可以坐等升值而汽車會因為損耗而不斷貶值;地產也不像手機,製造速度快、用戶使用頻繁甚至會出現一年一換或者一年多換的情景,能用零花錢買車的人是極少數,因此我們也無法指望汽車的銷量能追上房地產和手機,即不能套用其他行業的模式或是更野蠻的方法來造車,否則打造百年車企的願望,很可能就變成打造百天車企。

智慧停車場可成新商機

雖然看起來環境很好,機會很多,可現在談論打造百年車企似乎為時過早,內地車企當前正是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曇花也在其中,存活下去才是關鍵。造車新勢力這兩年的強勢逆襲,雖然和國外巨頭品牌還有不小差距,但從車企對研發的投入、對價格的把控、對品牌的宣傳等方面工作來看,造車新勢力已經具備較好的抗壓能力,若未來能繼續以消費者需求尤其是潛在需求為導向,加大研發力度,處理好與供應商、供應鏈之間的關係,不浮躁、不焦躁、不急躁,未來自然會有一片空間。

我認為,若是資金充足,我更願意開發和汽車相關的房地產業務─立體化停車場或智慧停車場。畢竟,汽車在未來大概率會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在土地面積有限、城市企業保有量增加的情況下,停車將難上加難,這個問題車企是否也可以多加考慮?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強國提速》。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