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廖心文(左)透露在解放前周恩來總理曾到過香港3次。 作者供圖

陳復生

1924年9月,第一次有記錄,周恩來曾經到香港。當時27歲的他剛剛由歐洲學習回國,途經香港,還住在香港大學,探望他一位當時在港大唸書的中學同學,這位南開的老同學就是石志仁,他在北京大學畢業後,就到了香港大學繼續讀鐵路機械工程,取得學士學位,後來回到北京出任新中國鐵道部的副局長。

關於周總理在廣東的事跡,我在攝製紀實片《感恩東來愛香江》時,特別請教了跟我合作文化交流多年的好友廖心文主任,她在中央文獻檔案研究室專責周總理生平事跡的研究工作。

在解放以前,周恩來曾經到香港3次。第一次1924年住在港大的時候,他已經是青年職業革命家,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委派,在廣東參與領導廣東的大革命。另一次來香港,是在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之後,曾經南下到潮汕地區的海陸豐,當時他染上重病,還坐船來香港醫病,住在九龍油麻地廣東道養病。第3次是1928年3月到4月,中央派他到香港召開廣東省委的擴大會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客觀環境因素下,周總理再沒有前往香港,但是他對香港仍然十分關心。其實,當時祖國早已可以收回香港,為什麼沒有進行呢?

廖主任接受專訪時說:「周總理是參與香港決策的一個重要決策人,主要是和毛主席在一起,那麼我們對香港的政策,如果說從新中國建國前後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可以用兩個八字方針來概括,就是16個字,那麼前一個八字方針就是『暫不收回,維持現狀』。」

原來,當時美國不承認新中國,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禁運。英國承認新中國,但英國卻一直追隨美國。周總理考慮到國際戰略形勢之後,認為不能用狹隘的領土觀念來看待整件事,認為與其讓香港落入美國人手中,不如仍放在英國人手中,同時也可以通過香港爭取外匯。所以定下「暫不收回,維持現狀」。

廖主任續說:「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就是通過我們研究周總理當年的一些講話,主要是8個字『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當時周總理和香港工委的很多領導都有一些談話,概括起來就是要求在香港工作的人員,就是在政治上考慮到香港還是在英國人統治之下。」

當時,中國只剩下香港作為經濟港口,因此需要「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香港的經濟地位非常重要。周總理還批示在香港的央企,制度是社會主義式,管理方式是資本主義,勞動人事的管理是統戰形式。廖主任又說:「那麼暫不收回?是不是就不管了?周總理說『暫不收回』,不是說我們就不管了,如果不管我們對不起祖宗,也對不起後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