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國務院於2015年強調,中國製造2025(即「中國版工業4.0」)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需要我們認真解讀的是,互聯網技術是一種催化劑,它能夠加速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但若不以工業化發展為主線,反以互聯網發展為主,這種本末倒置的推進方式將令兩者的匹配程度越來越遠,最終的結果又是畸形發展。

機遇與挑戰同在

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要進一步加強信息交換速度,能夠在全球經濟趨於整體化的進程中,增強國家、區域的比較優勢以更好分工,通過分工延伸區域的優勢產業鏈以加快產業的集聚與聯合,省去冗長的中間環節並加快工業發展進程。智能化生產系統還將通過信息化,實現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進一步輔助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

工信部曾表示,計劃大體分三步、用三個十年左右時間實現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在這「三個十年」中,信息化、互聯網需要長期保持其活躍性,才能輔助工業化進程。若在近幾年就消化了三十年的預期、業績,信息化在工業革命4.0的進程中或會舉步維艱。因此我呼籲,當前不應該過分誇大互聯網、信息化的作用。

「中國製造2025」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市場預期,例如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或將持續迎來發展機遇。但是從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接下來的挑戰還有很多。當前內地工業的技術水平是否能夠推動、加速工業4.0的進程?在對預期熱血澎湃之時,這個問題值得深度思考。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強國提速》。本欄逢周一刊出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