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疫情,香港特區政府決定收緊出入境政策,限制旅客進出香港。圖為香港國際機場。 資料圖片
◆ 入境人士需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如檢測及隔離等。圖為香港機場檢測措施。 資料圖片
◆ 香港的公立醫院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問題。 資料圖片

香港在2003年爆發沙士疫潮,其間學校停課,淘大花園住戶遭隔離、全城搶購聲稱有助抗疫的板藍根等,成為香港巿民的慘痛回憶。如今,新冠肺炎襲港兩年多,傳染病再次化身為實實在在的衞生危機。儘管香港確診人數佔整體人口的比例遠低於歐美各地,但社會各界仍未掉以輕心。有人認為病毒威力為近年前所未見,應防微杜漸,例如以全面限制出入境等「非常手段」隔絕疫情滲入,必須盡一切可能降低疾病對港人的殺傷力,但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過激,在實際操作上也非必要,會影響香港經濟復甦。 ◆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今日香港+全球化+公共衞生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有關初期抗疫措施評論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仍然在全球肆虐。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對策往往只是堵截病毒,對外來者作出隔離,期望從源頭阻止病毒由病源地流入,避免社區爆發。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也是國際航運樞紐,每天經陸路口岸或機場往返世界各地的人數以十萬計。若長期切斷與外地的聯繫,可能對香港經濟及民生帶來沉重打擊。各地防疫的方法和準則不一,從防疫角度審視,調整出入境管制措施和減少社會接觸較能降低病毒從境外傳入的風險。是以有國家和地區早於香港之前全面禁止外來者入境,香港社會亦曾一度討論調整出入境管制措施,例如何時開始、應拒絕個別地區人士還是全部旅客等。

香港特區政府曾經採取這些措施,包括:設立了兩個檢疫中心,供與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士使用;海外返港人士則在家居或酒店隔離,以電子手帶或手機程式留下實時位置,以作監測。不過,有人認為上述強制隔離措施出現漏洞,如有隔離人士自行離開住所、監測手帶失靈,甚至隱瞞外遊記錄,削弱措施的效用。另外,也有意見認為,香港居住空間擠迫,傢具或衞浴設備需要共用,返港人士家居隔離也有機會感染同居者,疫情失控甚至社區大爆發的風險依然存在。要有效截斷病毒傳播鏈,特區政府必須先發制人,在疫情惡化前果斷推行防疫措施。

傳染病的散播模式隨社會發展而變,世上可謂沒有完美的防疫措施。正因如此,特區政府身為帶領社會抗疫的持份者,就需要持續修補公共衞生措施的不足,這樣才不致錯失提早防控傳染病的機會,守住防疫大門。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對香港限制出入境政策看法

·傳染病中心負責人

病毒不會等人,限制外來者入境是最理想最有效,可減低病毒經人流進一步散播,待疫情穩定下來,有足夠口罩、搓手液等物資讓巿民使用,所有其他防疫措施都已落實才慢慢放寬。不過,這是一劑「重藥」,不可能「無痛」使用,社會要考慮封關措施應涵蓋的範圍。

·醫學院教授

限制外地旅客入境,要求旅客申報14天內有否到過有感染個案的地區是好開始,但並不足夠,部分人或因無知或擔心被隔離而誤報或瞞報,就難以察覺,所以應擴大範圍;不過,全面推行可能影響糧食供應等。最好是隔離所有疑似患者和緊密接觸者,但隨着個案增多可能難以負荷,產生反效果。

·前線醫護人員

新冠肺炎擴散速度驚人,特區政府如不實施強硬措施,如全面限制旅客出入境或強制訪港人士每日測量及呈報體溫,或終致社區爆發。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解釋可能影響疫情傳播程度的社會因素。

(b) 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可以如何與不同持份者合作,以加強新冠肺炎的防疫抗疫工作。

今日香港+全球化+公共衞生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人口(萬)

       2003年 2008年 2013年 2018年

18歲以下人口  129  115   103   102

18至64歲人口  443  467   482   483

65歲以上人口  80   88   102   127

年齡中位數   38.5  41.0  43.2  45.3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經濟顧問辦公室

資料B:有關香港醫護人手緊張報道

社會一直有聲音希望招聘海外醫生以解決香港醫護人手緊張的問題。特區政府正研究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門檻。

有由英國轉到香港執業的醫生表示,在香港執業除工資較高外,生活素質和居住環境都較英國差,以致許多在海外讀醫的港人朋友選擇不回港執業。

過去幾年來港執業的39名海外醫生,至今只剩10名留在公立醫院,大部分普遍工作不多於三年便離開。因此,有醫學界人士擔心方案無強制要求海外醫生到公營醫院工作,推行後未必能針對現時醫療系統的問題。◆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有關培訓更多醫生觀點

面對人口老化,醫療服務需求與日俱增,即使成功引入更多海外醫生填埔空缺,本港在培訓本地人才上需要加把勁。中大醫學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當時香港人口約400萬人。40年後的今天,本港人口現時已達750萬,但仍然只有兩所醫學院。與此同時,澳洲的醫學院數目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8所增加至現時的21所。雖然香港政府在2019至2020年度起3個學年內,從培訓470個醫科生,每年增加60個醫科生資助培訓學額,但人口約為香港3.5倍的澳洲於2018年培訓的醫科生超過3,800人,是香港的8倍。當世界急速變化時,香港兩所科研成就及醫療水準達世界級的醫學院固然是我們的驕傲,但同時我們亦需要第三所醫學院,為社會大眾培訓更多的醫生。

環顧世界各地,澳洲、美國、英國,甚至中國內地亦正進行全面醫療改革,而香港卻只花費大量時間在放寬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上。進行改革需要以十年計,或許是「遠水不能救近火」,但推出即時的短期措施撲火,與長遠規劃並沒有衝突。因此,特區政府在放寬醫生到港執業之後,逐步進行醫療制度改革,為未來龐大的醫療問題未雨綢繆。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和B,指出及解釋香港醫療系統發展所面對的兩項困難。

(b) 「為改善醫療服務,香港興建第三所醫學院比放寬海外醫護人員來港執業要求更有用。」你是否同意這看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有關發達國家購買疫苗報道

國際發展及救援組織樂施會曾經表示,包括美國、英國和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已購買新冠病毒疫苗供應總量佔未來供應總量的逾一半。樂施會指出,這些富裕國家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3%,卻訂購了未來疫苗總產量的51%。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疫苗成本高,難以負擔購買疫苗開支。國際樂施會署理總幹事表示:「要讓37億貧窮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只需要不多於全球10大藥廠4個月利潤的款額,我們應盡力確保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免費疫苗注射。」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有關疫苗研發的看法

·國際刊物《經濟學人》

一般疫苗研究的最後階段依然有兩成機會會失敗。部分新冠病毒疫苗包含了嶄新技術,失敗風險將更高。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

病毒會為了適應環境及生存而不斷變種,不少研究亦發現引發是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已持續出現基因突變,令病毒的傳染力更高。

·衞生專家

憂慮新冠病毒疫情會引發圍繞疫苗的地緣政治角力,尤其是民族主義冒起和多邊主義衰落等,或令疫苗不公平分配。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有關世界各地接種疫苗情況報道

世衞認為使用疫苗為最具成本效益的預防疾病措施,過去在全球使用疫苗成功減少病患。世衞免疫、疫苗和生物製品司署理主任指出,在許多麻疹本已絕迹的國家,近年再次開始傳播麻疹。近年世界各地出現反疫苗浪潮,如意大利在2018年3月立法,要求學童入讀公立學校之前,父母有責任讓子女接種10種疫苗,但法例在2018年8月被推翻。

美國國民的疫苗接種率低,主因之一與疫苗負面評論有關。如1998年有醫生發布疫苗會導致兒童患自閉症的不實報告,打擊公眾對疫苗的信心。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疫苗成本高,難以負擔購買疫苗開支。參與的富裕國家將從國家預算中,撥出資金予92個貧窮國家購買疫苗。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D: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聯合聲明(節錄)

中國、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國於2021年8月5日在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首次會議期間,共同發表聯合聲明。

·我們強調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重要意義,呼籲各方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繼續努力,盡可能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疫苗。

·我們支持世衞通過「新冠疫情應對工具加速計劃」及其「新冠疫苗實施計劃」獲得疫苗,鼓勵有條件的疫苗生產國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提供更多疫苗,呼籲多邊金融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為發展中國家採購疫苗、提高疫苗生產能力及提供包容性融資支援。

·我們強調疫苗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呼籲各國增強國際合作機制與協作,摒棄「疫苗民族主義」,解除有關疫苗和原材料的出口限制,包括通過技術轉讓等方式,支援本國企業開展疫苗研發、生產、公平分配等國際合作,確保疫苗跨境運輸暢通。

·我們呼籲各方支援世界貿易組織繼續推進新冠疫苗智慧財產權豁免,強調需要展現靈活性、務實性和緊迫性。我們鼓勵各國通過開展聯合研發、授權生產和技術轉讓等方式進一步加強疫苗產能國際合作,繼續採取具體措施提升發展中國家疫苗產能。

·我們聽取了疫苗企業代表的報告,歡迎他們取得的合作成果。我們決心進一步採取共同行動,與企業和利益攸關方接觸,並支持他們參與疫苗國際合作,增加疫苗產量,提升本地生產能力,共同促進全球疫苗公平、可負擔、及時、普遍、合理分配,歡迎更多夥伴加入。 ◆資料來源:新華社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和B,指出及說明全球應用疫苗的一個問題。

(b) 「國際在疫苗問題上合作將有效控制全球傳染病的傳播。」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看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總結

疫苗是用細菌、病毒、腫瘤細胞等製成的生物製劑,使人類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力。由於疫苗作用是預先為人體建立抗體,故可大幅減低大眾患病的機會,因此接種疫苗被視為當前最有效抵禦病毒的方法。目前推進的新冠疫苗大致分成五大技術流派: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疫苗已經面世,只要人人接種並產生抗體,社會經濟便可恢復。投資機構估計,當接種疫苗經濟活動改善,經濟有望增長、失業率也會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