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安平

近日,有一些歐美政客出於政治目的鼓吹「抵制」北京冬奧會,更有甚者,不僅呼籲政界人士不參與,甚至希望運動員放棄本屆冬奧會,但受到本國奧委會聲明拒絕。有趣的是,當這些政客將運動場變成政治博弈的場所時,在美國舉行的休斯敦世乒賽上,生於加州的美國華裔乒乓球運動員張安與中國球手林高遠合作默契、發揮出色,聯手在混雙項目上斬獲銅牌,張安也成為自1959年後首位踏上世乒賽領獎台的美國球手。

一邊是政客大叫「抵制」,一邊是運動員跨國親密合作,其實由此已經可以看出體育與政治兩者間存在的明顯邊界。

首先,從奧運會的角度來看,運動是獨立於政治的存在。《奧林匹克憲章》中規定,奧林匹克運動中的體育組織應保持政治中立,反對將體育運動和運動員濫用於任何政治或商業目的。

可惜,近年來不少政客將運動場錯當為自己撈取政治籌碼的場所,攻擊這國、抵制那國,在不屬於自己的舞台上「自high」。結果如何?近來與中國關係急轉直下的立陶宛,有17名議員呼籲本國政界人士、運動員和奧委會成員不要前往北京參加冬奧會。但隨後立陶宛奧委會表示,國際奧委會堅持政治中立,各國奧委會都有義務參加奧運會。由此可見,政客們恐怕連「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林匹克價值都尚不清楚,就匆匆將政治目的凌駕於體育運動之上,實在幼稚。

另外,從運動員的角度來看,個人運動生涯的黃金時期多數只有短短數年,4年一屆的奧運會對他們來講是多麼珍貴,為此付出的艱辛與努力政客們真的有感同身受嗎?

前年,大馬拿督李宗偉含淚退役,許多港人也跟着落淚,在社交媒體上為其寫下感慨與祝福之詞。一位長年受傷病困擾仍三奪奧運銀牌的運動員之所以苦苦堅持,為的就是登上世界之巔的那一刻。相信對於許多優秀運動員而言,參加奧運會或其他頂級運動會,取得佳績是他們職業生涯上的一大追求。若然政客們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偏見,以所謂的「人權問題」為借口,阻止運動員衝刺職業生涯巔峰,對付出多年的運動員公平嗎?運動員的權利難道就應該被漠視?

其實,不論是奧運會還是其他運動會,其初衷都是為了促進和平、尊重、公平和友誼。正如現任世界田聯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所言,國際體育是一股向善的強大力量,不應被用作政府的外交政策工具。

所以,在當前國際關係越來越複雜化的情況下,體育這股強大的向善力量理應指引大家更加和諧、團結。連今年國際奧委會全會都投票同意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後,加入「更團結」。這是奧林匹克格言百餘年來首次修改,足見團結重要性。

50年前,中美在機緣巧合下開展了「乒乓外交」,以「小球推動大球」的歷史佳話拉開中美關係正常化序幕。如今,中美關係走到又一個「十字路口」,是充分合作還是加深分歧,可說是世界頭等大事。此次,藉着「乒乓外交」50周年紀念,中美球手再續乒乓前緣,讓大家重溫歷史、建立友誼、釋放善意。致力於中美友好的人士都希望這能夠成為又一個良好開端。

常言道,體育無國界。它不分種族、不分語言,也無意識形態,是友誼的橋樑。北京冬奧會本是一場增進大家友誼的體育盛會。希望政客們能放過這片淨土,讓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不要再把運動場當成政治博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