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樓價高企,生活成本高昂,部分港青無奈選擇「躺平」,走上「低慾生活」之路。 資料圖片
● 王先生從事貨櫃碼頭物流工作。受訪者供圖
● 港青慨嘆,工薪增幅難追樓價飆漲。資料圖片

「躺平」近年成為內地網絡潮語,意指有部分內地青年鼓吹以「不買樓、不結婚、不生子、不消費」的生活態度,面對過度激烈競爭且低回報的社會環境。「上位難」同樣是香港青年面對的問題,愈來愈多港青出現消極的躺平心態,但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在高壓的香港環境下完全躺平是無法生活的,故多數躺平港青仍會工作,但只hea做。有港青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剖析躺平的心路歷程,直指收入難以追上物價及樓價升幅,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下,低慾生活是唯一出路,「我知自己嘅生活模式喺某啲人眼中係不思進取,但在香港,『進取』不代表有回報,不如安穩地過好我的日子。」不過,亦有港青就短暫休息後,確定了奮鬥的意義,充實自己、作好準備,走更長遠的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邵昕

「不買樓、不結婚、不生子、不消費」是所謂「躺平」青年對抗社會無止境壓力的方式之一,通過降低慾望與需求,來達到維持基本生活,以免捲入高壓的生活工作環境。自稱是「躺平港青」的王先生30歲出頭,從事月薪萬多元的貨櫃碼頭物流工作,平日過着朝九晚六的生活,一周六天工作、規律而又安逸,「盡到自己本分,有需要時就加吓班,但更多時候是夠鐘放工,回家休息。我不追求名牌和精緻的生活,衫褲、電話等往往用到爛才換,無慾無求,非常『躺平』。」

獲分配公屋打消買樓念頭

他年屆18歲時已開始申請單身人士公屋,預科畢業後搬離原生家庭在外租屋。他曾是別人眼中的奮鬥青年,為交租會加班搵錢,「香港的社會壓力大但機會少,工資漲幅永遠跟不上樓價和物價,雖然努力確實能帶來一定回報,但若永遠追不上房價,那努力就喪失意義。」

王先生直言,高房價壓垮不少港青,「十幾年前租房居住,花費兩三千元已經可以租到一套附帶廁所的企理套房,這在如今完全不能想像,差不多條件,十年來價格翻倍不止,但收入的漲幅完全達不到這個數字,有種越努力,差距越大的感覺。」

收入與物價及樓價愈追,距離就愈遠,最後他放棄向上爬,不久便成功獲編配單身人士公屋單位,沒有加租壓力的鞭策,他變得更頹廢。萬餘元月薪在扣除租金開支後,剩餘幾千元便花費在吃喝玩樂及賭馬上,疫情前他將花剩的收入儲起,一次旅行花光花淨,從沒規劃人生。

「就算當初沒有抽中公屋,買房亦從來不在我的人生計劃中,對一個出身普通的青年來講,因為供樓每月收入可能甚至不夠日常花銷,做不吃不用幾十年才能成功上樓的『房奴』,到底是否值得?以一個人25歲開始工作,初期要養活自己,後面慢慢積蓄買樓,可能到65歲時先有自己嘅物業,你還住得幾年?」他說。

最差65歲後靠生果金度日

對婚姻,王先生比較隨緣,「暫時未遇到一個人,讓我能放棄現在安逸嘅生活,也擔心另一半會箍住自己,對未來沒有太詳細的規劃,最壞打算是65歲以後靠生果金度日。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知自己嘅生活模式喺某啲人眼中係不思進取,但在香港,『進取』不代表有回報,不如安穩地過好我日子。」

他直言,對生活感到悲觀,認為香港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高企的房價讓香港青年難以喘息,為生存被迫淪為工作的「奴隸」是「傻事」,「我身邊有許多已婚已育的工友,為了養家糊口,每日工作18小時,白天上完班,夜晚或休息日還需兼職另一份工作,但改變到啲乜?」

在他眼中,上進投放的成本過高,回報卻十分有限,「香港的物價實在是太高,迫於家庭壓力,佢哋要好搏命先可以賺到足夠妻子兒女生活的錢,努力確實可以搵多啲,但付出是否抵得上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