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曾在上文寫到「家宴、國宴、堂宴」,前二者大家都明白,有人問我堂宴是什麼?「堂宴」就是食堂辦的宴,我命名為「堂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有食堂,辦食堂是哪位領導的英明決定,已無從查找。最早的食堂,在人藝首都劇場後面,一個簡陋的小地方,沒有座位桌椅,全院演職員不論高低,都得拿着各式「傢什」排隊買走吃。

那個時候全體中國人住房緊張,首都劇場的4樓辦公室被迫改成宿舍,人藝不少大名鼎鼎的藝術家住過「4樓」,第一副院長于是之就是其一。他的家在4樓盡頭,稍稍大一點的一個裏外間,兼客廳書房臥室。劇場重地,服裝、道具、幕布、電路,最容易起火,連煙都不准吸,劇場樓上竟然住了人家。嚴格規定,住「4樓」不可以使用明火,各家就做些不動火的小食佐餐,泡菜、辣醬、子薑、泡辣椒什麼風味都有。于是之家的「小食」是一個大口罈子,裏面裝的是上好白酒,好友到訪,自己用特用小碗從罈子裏勺,次數不限。為了解決三餐,食堂就成了他們最主要的熟食來源。簡易食堂後來搬到首都劇場北邊的一排小房子,地方依然是不大,但總算有了桌椅。就在這排小房的2樓,設置了兩間房,就是「堂宴」的包間了。

請專家、評論家來劇院給劇目提意見,請外界名人看戲,首演後慶功,演員生日聚會,院內凡有聚集,都會在這兒設堂宴。流傳最廣的是辦過一堂「鴻門宴」。話說北京人藝慶賀建院60周年,一個甲子不是小慶。我寫了《甲子園》,故事說的是一個私立老人院內藏的隱密,劇中有5位老年人,我想,能請來人藝70歲的退休老演員參演,已是榮幸,張和平院長的氣魄大,要把人藝第一代演員請出來上台。

5位都來了,朱旭、藍天野、鄭榕3位年齡都年上八十,除了影視已經多年不上舞台,要請他們再重上人藝的舞台,可不是件小事。這一日,張和平院長吩咐人藝食堂準備一席午宴,講明要拿出最好的手藝,什麼好吃上什麼,他自己帶上好酒。院長請客,老戲骨們如約赴宴。張院長笑容滿面,婉轉說明由來,恭敬地倒上好酒,一道道又香又軟爛的菜,連續不斷。酒足飯飽,院長的熱情不好推卻,幾位泰斗都當場應承了。出了堂宴的門,風一吹,酒勁一過,豁然想起,這不是鴻門宴嘛!自此,北京人藝食堂的「鴻門宴」就出名了。

除了北京人藝,食堂做的堂宴,我也吃過幾次,因與別不同,自此上癮。可惜香港絕大多數公司、機構沒有食堂,就別提「堂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