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昨宣布,臨床前線醫護可延任至65歲,並在護士職系新增副顧問護師職位,以減緩人手流失。本港醫護短缺問題由來已久,且持續惡化,推延醫護退休當然可以紓緩一時,但最關鍵還是要靠引進海外醫生「新血」,吸引更多護士入職。政府要盡快通過和實行引入海外專科醫生條例,打破依靠本地院校培養醫生的利益格局,完善引入海外醫生的制度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滿足市民對優質醫療的期望。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昨表示,最近醫管局人手流失情況惡化,去年7月起的一年內,醫護離職率已分別升至4.9%和6.7%。為紓緩人手流失,醫管局推出兩大新舉措,包括讓臨床前線醫護人員可選擇在60歲退休後,延任至65歲,並在護士職系的專業階梯,新增副顧問護師職位。醫管局預計,新措施下未來5個年度,會有1,650名醫護專業員工、4,000名支援員工延任,預計明年起會陸續聘請超過140名副顧問護師。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一向短缺,每千人才有2名醫生,遠低於英、澳的3名和3.8名,加上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令醫護缺口日益擴大,廣大醫護過度繁忙、疲於奔命,加劇了人才流失。醫管局人力新措施,相信可短暫緩解「醫護荒」,但並未大幅新增本港醫護來源。按醫管局推算,未來10年,本港將有1,000名醫生、5,000名護士,以及1萬名支援職系員工達到退休年齡,即使推出新措施,都未必可以填補所有空缺。面對醫護短缺難題,政府不能僅滿足於解一時之困,必須想辦法吸引更多的海外醫護「新血」,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本港10年前開始有限度引進海外醫生,但最終只有不到50名海外醫生在香港成功註冊,成效極不理想。為加快引進海外醫生步伐,特區政府最近向立法會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按行政會議通過的建議,新例將放寬引入海外專科醫生資格,容許獲得醫專認可的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即使非香港永久居民,亦可申請「特別註冊」。政府拆牆鬆綁引進人才紓解「醫生荒」,得到各界支持,相信立法會亦會盡快通過,確保今年底即可實行。

目前本港醫護短缺造成市民看病輪候的時間越來越長,根據醫管局公布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以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計,九龍東醫院內科最長151星期、兒科最長51星期;九龍中醫院眼科最長138星期、耳鼻喉科154星期,市民看病動輒輪候兩三年。按特區政府測算,本港2030年將欠缺1,600名醫生、2040年擴大至1,900名,而目前港大中大兩所醫學院,每年招生學額雖已從250名增加到520名,但仍難以填補短缺。

隨着全球老齡化問題加速來臨,各地對醫護人才的爭奪勢將日趨激烈。醫護短缺是重大民生問題,特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長遠規劃、切實解決,當前要加快通過落實新例,更要完善機制加大對海外醫生的吸引力,爭取能盡快吸納到更多海外醫生來港,以滿足市民對優質醫療不斷增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