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昌

假期逛街,走入市場,被一陣「過來看,過來揀!」的吆喝聲所吸引。

此刻,又讓我想起童年的時光。當時有一高一矮兩個小商販「破爛王」(貨郎擔),隔三差五在小村裏叫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些偏僻的農村都比較貧窮,商品購銷也比較落後,很多小自然村連一個代銷店都沒有。所以,貨郎擔送貨上門,對居住在交通不便的農村人來說,無疑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每當逢年過節,那個身材較高叫「問仙古」的「破爛王」,肩挑貨物走村串戶叫賣以及收購廢品。他手上搖着波浪鼓,吆喝着:「麥芽糖,又香又甜的麥芽糖,來!來!來!快來買!快來換呀!」「收雞毛、鴨毛、鵝毛、爛銅、爛鐵、牙膏皮、雞鴨內金、銅錢(古幣)」。村子裏的大人小孩聽到那不快不慢熟悉的聲音,都跑了出來,非常熱鬧。貨郎肩挑扁擔的一頭是一個分幾個抽屜的高身櫃子,另一頭則是一個大籮筐。抽屜櫃裏面擺放着火柴、針線、髮夾、小肥皂、鬆緊帶、雪花膏、紐扣、頂針、小圓鏡、牙膏、牙刷、小刀、五顏六色的塑膠線等一些常用小百貨;小籮框上方則擺放一個大鐵皮盆,盆裏盛放一個厚厚的、圓圓的大麥芽糖。

那時候,農民雖然缺錢,但好客的村民,逢年過節都會殺雞、宰鴨招待客人,雞毛、鴨毛均是收購品。一隻鴨毛可以換二毛錢或換取一個髮夾、一條紗巾、一支小水槍、一小塊麥芽糖,一支牙膏皮可換2分錢。圍上來的人,大都會拿着一些從家裏搜尋出來的廢舊物品,如壞塑料桶、塑膠拖鞋、幾塊曬乾了的雞、鴨內金等,買賣雙方先商討、評估物品的價錢,然後再就想要換取的小商品進行討價還價。幾番殺價後,以物換物亦告成交。

當小孩用牙膏皮或廢物換取麥芽糖時,「問仙古」使用手中的小鐵鎚有節奏地敲打小鐵鏟,快慢重輕配合得非常巧妙,那聲音真似美妙的旋律,吸引着眾多小孩圍觀。孩子們嘰嘰喳喳,睜大眼睛,定格在麥芽糖上,流着口水,期待能分到一份。由於換購的人多,小半天工夫,貨郎的大籮筐裏,盛滿了破銅爛鐵、舊塑料、鴨、鵝毛等各種物品,再集中分類,賣給廢品回收站,賺取其中的利潤。

另一身材矮小名叫「阿周古」的「破爛王」,是以賣時令水果為主,肩挑半籮筐的水果,通常是柿子及柑桔。他不用波浪鼓,一路慢條斯理、聲音有點沙啞地叫喊:「賣柿子、賣柑子」,「收鴨毛」。到我居住的土樓時,基本上是下午時段。爺爺經常擺張藤椅坐在樓坪上吹風、曬太陽。若逢假期,小孩們也會在樓坪裏玩耍。此時,爺爺會呼喚貨郎,數數人頭,挑好柿子或柑桔,每人一個,然後取出銀包付錢。

現在想起,其實收購廢品的「破爛王」有時也有可能買到值錢的「古董」,比如遠古時期的瓷器、玉器、錢幣、白金、白銀以及錫器等。村民對這些古董認識不多,通常會當着多餘的廢物,拿去換取小商品。記得爺爺曾給我說過,有次他拿一隻玉手鐲向「問仙古」諮詢值價。「破爛王」看到純玉手鐲後即要求賣給他,爺爺沒有即時答應,後來隔一兩天就來磨嘰,沒達到目的勢不罷休。爺爺經不住他的糾纏,最後以10元的價格賣給了他。「問仙古」自買到玉鐲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來村裏走動。

隨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村裏的年輕人大部分到沿海發達城市發展。村莊裏也有人開起了小商店,店裏各種日常商品琳琅滿目,基本上可以滿足村民的需求,走村串戶的貨郎擔也開始銷聲匿跡。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童年的回憶,更重要的是時代的發展對廣大村民從貧窮走向富裕所引發的萬千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