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這是近年的一份國宴菜單︰上湯珍菌、荷香牛肉、什錦鮮蔬、煎烤三文魚、西米杏仁露、涼碟四種、點心兩樣。菜單每年不相同,但規格不變。中國吃的歷史太長久太複雜,北方菜的粗獷、江浙菜的細膩、川菜的麻辣、粵菜的清淡,國宴怎麼做才能照顧全面,廚師實在花精神費腦筋。

過往,周恩來總理主持的國宴,多以江浙菜系為主,但也要加上一道硬菜︰北京烤鴨或者四川香酥鴨,雖然這鴨子不屬於江浙系,但中和了清雅的江南味道,客人很喜歡,各國總統、王室,後來把江浙味都淡忘了,念念不忘的是烤鴨。

國策逐年走向經濟簡捷,這也是國際潮流。國宴菜式也要精減,除了國策要求節省,還在於實情。

去赴宴的各界人士,外交使節,關注點不在於吃,而重在交際交往,滿桌精緻佳餚,一道接一道,只說以往國宴曾有的一道名菜「開水白菜」,從選料到製湯,需要多少道工序。眼見滿桌精美菜餚剩下一半,又不可以打包,後廚更不會再吃,都要倒掉,別說廚師,我都心疼。

「堂宴」是什麼,這是我給起的名目,就是「食堂宴」。食堂還有宴?別叫真兒,這不過是文字遊戲。不過食堂的確可以辦宴。

最近,北京演藝界有件大事,北京人藝新建的曹禺劇場開幕。第一部戲是曹禺的《日出》,雖是老戲新排,但票賣得很快,想來有不少觀眾,除了看戲,更想體驗一下人藝的新劇場。話說遠了,回到正題。這個劇場的建立,犧牲了北京人藝幾十年的老食堂。

首都劇場的北面有一排小平房,是人藝的食堂。不知是哪位高人領導的決議,這食堂建立得太好了。演員但凡演戲,就會日夜顛倒,一般都不吃晚飯,「飽吹餓唱」是行當裏的講究,每演一場戲,從精神到體力都是極大的消耗。過去的名角都會養家廚,最重要一功就是要會做消夜,不能大魚大肉,又要有滋有味,可以補充養分。

記得有一年《天下第一樓》去歐洲演出,我隨團出行。演員們吃不慣西式「自助餐」,一場戲下來,個個餓得吃方便麵,為了不耽誤演出,後勤人員跑遍「唐人街」,找到一家中餐小館,花了大價錢,請他們做消夜,一碗雲吞、一碗雞湯麵,為演員們解決了心病,保證了演出。

人藝自己的食堂,為演員職員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吃得放心安心,又便宜又方便,還真可以辦「堂宴」呢!筆者最喜歡食堂,尤其是食堂的「堂宴」,可惜香港最少有的是食堂,更別說「堂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