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爪魚生活在水中,但仍有人相信「樹章魚」的存在。 資料圖片

自1990年代或2000年代後,隨着跨入數位時代,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也應運而生。數位原生代或數位原住民,指的是自出生就被數位科技所包圍的人,即他們從幼便知道什麼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數位相機等。由於電玩、網絡和各種數碼智能產品伴隨着數位原生代長大,人們便也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具備較高的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其實數位原生代(如當前的青少年)也需要提高數碼素養。

數碼素養到底是什麼?看到literacy這個詞,讀者常常會想到讀寫能力。數碼素養指的則是使個人得以在數碼社會生活、學習、工作的能力。數碼素養包括使用信息及通信技術的能力;批判性地評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運用數碼媒介創意製作的能力;運用數碼媒介溝通合作的能力;數碼學習的能力以及管理數碼身份和維持數碼健康的能力。

由此可見,數碼素養涵蓋諸多方面,即便是數位原生代,也需要在以上各方面均衡發展。比如說,他們可能具備較強的使用信息及通信技術的能力(如使用各種數碼工具的能力),但是卻未必能夠批判性地評估和使用信息。

在美國和荷蘭的研究顯示,大部分參與研究的學童對惡作劇網站上的信息(如虛構出來的物種西北太平洋樹章魚Pacific Northwest tree octopus)深信不疑。在美國的那個研究中,有些學童甚至不願意相信研究人員的解釋。

混搭創作要留意版權

另外,數位原生代可能善於運用數碼媒介進行混搭創作(mash-up),但他們卻未必清楚運用他人作品進行混搭創作可能會牽涉到的版權問題。

數位原生代能夠熟練運用社交媒體與他人分享各種信息,但他們不一定能夠深刻思考自己的數碼身份(digital identity)或者了解身為數碼公民(digital citizen)的責任。如他們未必了解如何保護自己的網絡身份和隱私(如應否把個人資料上載到社交媒體)或者如何管理自己的數碼足跡(digital footprints)。

雖然數位原生代已經具備一定的使用信息及通信技術能力,但他們在數碼素養的其他方面仍需要繼續發展。學校,老師和家長需要了解數碼素養的含義並且幫助數位原生代培養良好的數碼素養。

數位原生代也需要了解數碼素養這一概念,並反思自己的數碼素養實踐 (digital literacy practices)。

●馬晶靜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