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學家團隊昨日分兩場接受媒體集體訪問,圖為第一場,左起:趙小津、胡浩、龍樂豪、戚發軔、王亞軍。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投身三條件:身體強壯 心態良好 科學知識過硬

航天科學家團隊訪港,受到香港市民熱烈歡迎,他們亦親切地稱呼科學家們為「 宇宙天團」,尤其大學的講座被校方形容為曠久未見地氣氛熱烈。多名專家團成員昨日在接受媒體集體訪問時直言「熱烈程度是我們沒想到的」,他們多次表示,歡迎港青加入航天隊伍,學有所成後,為國家航天貢獻力量,並為有志成為航天員的港青提供「貼士」,包括三大條件:需要強壯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狀態,同時亦要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如是專業性強的科學家,更可帶着項目進入空間站進行研究。而就今日即將與香港中學生互動交流,專家們更希望當中有人能受祖國科研成就啟發,期盼「未來在這些年輕人中可能會產生一個來自香港的總(設計)師」。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唐文

訪問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趙小津描述昨晨「 宇宙天團」於港大講座後的情形指,活動一直進行到中午1時,無人離席,而講座結束後,同學們紛紛圍住龍樂豪院士提問並合影,請求簽名。他轉述港大校方的說法指:「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出現這樣的情形了,科學家到校園來,反應這麼熱烈、這麼受歡迎,而且港大的學生都是自主報名,並非學校提要求入場,演講廳座無虛席。還收到負責防疫的辦公室電話說:『你們不能超過防疫要求的人數』」,直言「熱烈程度是我們沒想到的」。

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認為港生提出的問題很專業,包括一些內地來港深造的學生,對國家航天工程了解程度非常深,亦專業對口。他歡迎香港青年加入國家航天隊伍,待他們學有所成後,為國家航天貢獻力量。

空間站研究需要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則表示,實現「航天夢」需要年輕人有一種夢想和信念,需要全國包括港澳的年輕人接受相關的挑戰,完成航天任務,是天命,是社會給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強調指,國家將每年4月24日定為航天日就是為了銘記歷史,激發香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培養敢於創新、傳承的精神力量。

就不少港青對成為航天員的條件和要求非常好奇,戚發軔解答說,想成為一名宇航員並不容易。航天員現在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駕駛飛船,相當於「司機」;第二種是作為「乘客」,上到空間站;第三種是進入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

他續說,能駕駛飛船的航天員,如楊利偉,相對要求會比較高,需要強壯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狀態,如駕駛時遇到意外要不慌不亂,同時亦要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了解飛船。另外兩種航天員對於心理、生理的要求相對不是那麼高,反而要求專業性強,相當於科學家帶着項目進入空間站進行研究。他透露,科學家成為航天員的時間即將實現,目前已選定北航博士生及兩位科研人員成為航天員,預計於空間站建造完成後送他們上天,笑言「航天員並非高不可攀」。

科研工作看世界國家與人

此外,戚發軔亦勉勵港生,若有志從事科研工作,要記住四點:科研工作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要服務國家主戰場、要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以及關注人民的健康。他寄語香港青年指,科研工作要瞄準世界科技的前沿,香港多所大學世界排名較為靠前,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與此同時,科研工作者要搞清楚國家的「主戰場」在什麼地方,因為科研成果要服務國家的「主戰場」,青年多了解國家的需要,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便可為國家各方面的科研工作作出更大貢獻。

希望學生感受航天精神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則提到,專家團今日會到多所香港中學與學生交流。他形容,香港師生的熱情亦讓人難忘,「我們希望學生能更多了解祖國的科研成就,感受航天人的精神,未來在這些年輕人中可能會產生一個來自香港的總(設計)師。」謝軍並指,除一腔熱忱外,年輕人進入航天業亦要做好嚴謹、一絲不苟的心理準備,「航天是一個風險非常高的行業,不容一點閃失,但是看到自己參與的項目成功上天時,也會收穫無以倫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