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向公眾介紹中國探月工程的現況及「嫦娥五號」項目的技術難點。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胡浩向公眾講解航天知識。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胡浩以《九天攬月》為主題進行演講,與台下觀眾互動交流。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台下要求發問的觀眾多不勝數。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讚港大學科研水平高 歡迎參與月球樣本研究

自古以來,月亮對於中國人而言有着重要的文化意義,其中「嫦娥奔月」就一直引發大家無限想像。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昨日向公眾介紹中國探月工程的現況及「嫦娥五號」項目的技術難點,他指隨着「嫦五」成功完成國家首次月球採樣任務,標誌着「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成功完成,亦達至工程、科學目標「雙豐收」。此外,由「嫦五」運回的月球土壤已經發布徵集應用方案,招募有志的科學家參與研究。胡浩讚揚香港的大學科研水平非常高,非常歡迎一起參與有關研究。●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國家頂尖航天專家團隊近日來港,向公眾講解航天知識,及介紹國家航天工程的最新發展。其中,探月工程的「靈魂人物」胡浩昨日到香港大學出席「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他以《九天攬月》為主題進行演講,與台下觀眾互動交流,介紹中國探月工程的偉大壯舉。

「繞、落、回」規劃成功完成

胡浩介紹指,國家探月工程在2004年正式啟動,命名為「嫦娥工程」,而且目標明確,第一步就是實現「繞月飛行」,走出地球、奔向月球;第二步為落月探測,讓月球車進行巡視活動;第三步則為「採樣返回」,把月球標本帶回地球,「形成探測過程『既能去,又能回』的閉環。」隨着「嫦娥五號」去年底成功完成國家首次月球採樣任務,標誌着上述「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成功完成。

他指出,團隊每次探索均建基於前一階段的成果,每一步都走得創新且扎實,從着陸點勘察、分析地貌、解決通訊問題,到增強「嫦娥」的自主能力及適應能力,「所有的目標已經在2020年如期完成,顯示工程兼具創新性及可實現性」,最終亦成功達成工程、科學目標「雙豐收」。

探月工程的成功,全賴航天團隊不斷攻克困難,當中以跨領域的操作為困難點之一。胡浩表示,月面採樣具有非常大的難度,「航天是天上的事情,採樣則是地上的事情,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是一項全新的挑戰。」經過地質學家、航天專家的研究,團隊以「鑽取」及「表取」方式收集到1,731克月球土壤。他笑言「17」代表探月工程進行了17年,「3」代表「三步走規劃」,「1」則寓意進行一次就成功,台下隨即掌聲雷動。

取得月球土壤後,要送回地球也是巨大挑戰。胡浩表示,在地面升空有一套保障機制,例如要確保地方平整、周遭無遮擋,還有各種計算及條件;反觀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確認坐標困難,還要算準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的時機,「由於地球距離月球太遙遠,訊號一來一回要花兩秒鐘,輔助支持手段有限」,但經過團隊的精密計算,月球樣本最終能成功帶回地球。

徵集土壤應用方案歡迎參與

據了解,「嫦五」運回的月球土壤已發布徵集應用方案,歡迎科學家參與研究,暫有30多個單位參加,科研界對此十分期待,希望可以有新的研究成果。胡浩表示,探月部門已經成立評審組,對參加機構的能力、月球樣本後續處理等都提出了要求。此外,胡浩讚揚香港的大學科研水平非常高,非常歡迎一起參與對月球樣本的研究。

他還提到,17年來,多次任務均能很好地完成,加上工程中對於新材料、高集成度電子器件、航天基礎設施等均有突破,為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展望將來,「嫦六」任務或於2024年左右實施,團隊正論證到月球背面南緯到極區之間的採樣可行性,期望為人類的未來開拓更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