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王羲之50歲那年邀好友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雅士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其間,曲水流觴,飲酒吟詩,得37首,彙編成集便是《蘭亭集》。是日眾方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藉着幾分酒意,提筆揮寫,一氣呵成,於是《蘭亭序》便問世了。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後,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終於作罷。

雖然,上面所述也只是坊間傳說,但歷史上未有王羲之留下重寫的正本,可見王羲之確實未寫出比初稿更令他自己滿意的作品了。

無獨有偶,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也是錯誤之處甚多,時有塗抹,顯然也是顏真卿的初稿,之所以沒有正本流傳下來,可能也是因為重寫也不會有更為成功的作品。

為何以王羲之和顏真卿這樣的大書法家,不能重寫一篇比初稿更完美的書法作品呢?這恐怕與兩人第一次揮毫時內心的激情有關吧!

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是「興盡悲來」。上半篇他寫至興盡也只是漏了「崇山」二字,而下半篇他對人生苦短,生命不居極度感嘆,文稿改錯竟有八處之多。可見王羲之是在對生命的嚮往和執着的一腔熱血激盪於胸時寫出《蘭亭集序》。當事過境遷,激情不再時重寫,便難以企及初稿了。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追述常山太守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顏真卿在寫至「土門既開,兇威大蹙」時,悲奮之極,文稿出現多處塗抹。及至心緒平復,便難再重寫那傷心感言。

《蘭亭集序》和《祭侄文稿》之所以被視為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行書,是因為兩者書寫時思緒萬千,心情激盪,純以神寫,天然無雕琢,在情感貫注之下使作品達到藝術巔峰狀態。這兩件作品以「中和之美」和「氣格之美」為中國書法樹立了兩座高峰。

真正的藝術創作需要有激情,這已經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激情從生理的角度上來說,就是某些人與生俱來的一把火,在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都能感覺到那種熾熱的激情在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