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今年首季GDP同比大漲7.8%,4月份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也回升,按年升約30%,加上當月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也連續3個月處於50以上,理論上也預示本港經濟有回復跡象。不過不少分析師與學者都認為,有關數據錄得升幅是由於去年基數低所致,本港經濟的復甦基礎在全球疫情反覆下仍不算穩固,下半年仍要依靠加強疫苗接種、盡快控制疫情,重新通關引入活水,經濟才能覓得真正的活力。

事實上,單是「五一」長假令「北水」暫停,已經令港股成交大縮至不足千億元,交投甚至被台股追過,顯示作為外向型經濟的本港,在長期封關下經濟實在寸步難行。

餐飲旅遊等行業仍水深火熱

過去兩年,香港經濟先後因為修例風波和疫情打擊,經歷了6個季度的連跌,嚴重受挫,今年首季GDP的上漲終止了這一波頹勢。對香港而言,7.8%是多年未見的高增長,但這明顯是因為去年同期錄得了9.1%的創紀錄衰退,才導致了今年首季的大反彈,實際增長率其實有限。包括餐飲、旅遊、服務等行業在疫情下依然未能恢復,失業率居高不下,減薪、凍薪、裁員等消息不斷在主流媒體上出現,市民並未感到經濟回溫。

港府發言人表示,首季高增長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低基數效應和外貿強勁增長。有學者指出,香港經濟在總體上確有復甦勢頭,主要因金融業在疫情以來受到的影響較小,貿易方面則在過去兩個季度大幅反彈。但大部分基層市民就業的餐飲、零售、服務、旅遊業等,處境依然窘迫,只是因為佔比較小,所以在經濟數據上較難把該層面的實況反映出來。

外貿金融業旺 受惠內地因素

近兩季本港的外貿增長非常強勁,成為首季復甦最大的貢獻項目。香港出口總額首季同比大增30.6%,進口增23.3%。這主要是因為在疫情中,內地的製造力不斷獲得體現,而歐美等發達地區的產能卻在疫情反覆下受限,供給能力遲遲未修復。疫情控制的差異,導致內地的供給能力遠高於外國,出口出現了明顯的替代效應。內地出口大增間接帶動了本港的外貿。

外貿與金融業表現偏強,都與內地有着密切的關係,例如「北水」進入港股投資推高指數、大量中概股回港上市吸引資金駐紮香港、大量的轉口出口刺激本港外貿等,唯獨本港與內地仍未通關,使旅遊業、餐飲業等本地經濟層面仍處冰封狀態。

能否通關 廣泛接種疫苗重要

今年首季本港失業率為6.8%,就業不足率3.8%,其中消費及旅遊業的失業率仍高達10.7%,餐飲業失業率更高達13.3%。換言之,香港目前有大概40萬人強烈感到經濟正處低潮,故即使首季GDP增長令人鼓舞,但兩地能否快速通關仍將是本港經濟今年全年可能反彈的關鍵,因此廣泛接種疫苗變得非常重要。 ●記者 周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