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內其中一組建築群,按照風水學上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建,分別為飛鸞台、經堂、玉液池(圖左)、盂香亭(圖右)及照壁。 作者供圖

陳復生

百年前的嗇色園在草創時期,建築物料有限,不堪風雨所侵。1937年得到仙師乩示,如果要永垂久遠,建築須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方能鞏固。至1973年,嗇色園改建,提升了整體的氛圍,由原本的嶺南民宅式建築,建成莊嚴的黄大仙寶殿,此外,亦設有三聖堂供奉代表佛教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代表道教有感必孚的呂祖仙師,及代表儒教忠孝節義的關聖帝君,奉行「三教並尊」。

在三聖堂側邊的一系列建築群,「五行」齊備,分別為飛鸞台、經堂、玉液池、盂香亭及照壁,別具建築特色。由高空俯瞰,就會見到「五行」建築位於一條直線之上。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博士(義覺)道長表示:「風水學是道教的其中一門學問。飛鸞台是屬『金』的建築物,以金為主,以前不是用銅片,最初是一個草棚,由草棚變為小石屋,是扶乩用。我們取消扶乩後,飛鸞台改為先師的寢室,即是休息室。我最欣賞飛鸞台一副對聯——『存險心勿到此地,修善果可登斯門』,你存有壞心,就不要入來黃大仙;如修行到一個好的善果,你便可以入來。」

在飛鸞台前方的經堂,流露着古樸的氣息,以木建造,代表「五行」中的「木」——主要收藏宗教典籍的地方。再往前行有一個圓形的水池——玉液池,代表「水」。沿着直線向前行,就是屬於「火」的建築盂香亭了。

盂香亭內供奉燃燈聖佛,據佛經記載,燃燈佛是在「過去世」為釋迦牟尼授記成道的佛,佛經中許多佛、菩薩皆曾是燃燈佛的弟子;亭內有四副楹聯,由清末四位翰林撰寫,包括朱汝珍、吳道鎔、賴際熙及岑光樾,都是當時文壇的元老,善信參拜之餘也可以欣賞他們的墨寶。

最後前行到照壁,壁上刻有如來乩筆的「清靈寶洞」和「朝佛」,壁以土建,「五行」屬「土」。「寶洞」是神仙居住的仙境,寓意是最適合淨心修煉的地方。

重建後的嗇色園,信眾及遊人與日俱增,繼續弘揚黃大仙普濟勸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