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禾素有各樣的興趣愛好。

禾素是一名原籍雲南的傣族作家、詩人,1994年移居香港。在港生活的這20多年裏, 她同一班認識或不認識的姐妹們,一直從事着普通話教育工作,默默感受了香港這些年的變化。「現在,立於香港街角聆聽,車聲、琴聲、歌聲,粵語的叫賣聲、英文的私語聲,還多了一種標準的普通話交談聲。」在禾素看來,這代表着兩地文化融合聲音的背後,還有着普通話老師數十年的努力和付出,她把和她一樣「推普」(推廣普通話)的姐妹們稱作「春天裏的人們」:她們腳不停歇奔走在路上,辛勞而又內心充實。●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1994年,禾素追隨「愛情」,離開故里來到當時世人都認為「滿城皆是黃金」的香港,她的家安在九龍城寨,舊式唐樓500呎的房屋隔成三間,禾素與丈夫、兒子佔一間;夫家兩個姐姐和丈夫兒子各佔一間,還有一個未成家的兄弟,客廳是他的天下。

香港起初在禾素眼中,是一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地方,而且機會無處不在,勤奮、肯捱苦、願意努力,只要不違法,就都可以按照想要的方式過活。

很快,禾素在香港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啟德機場美心集團酒樓的收銀員,一月工資6,000元。語言是她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學着說的第一句粵語「唔該」,她對着一個被她踩到鞋跟的女士說,換來了對方的白眼和一句「癡線」。這件小事化為她學習的無窮力量,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掌握了標準的粵語。「語言這回事,對於本身就學語言出身的我來說,不算什麼大事。」禾素說。

但對於學語言的她來說,收銀面對一毫、兩毫、五毫、一元、兩元直到一百、五百、一千的港幣,卻成了大問題。白天手忙腳亂地在酒樓給食客找錢,晚上夢裏全是數不清的錢向她湧來,無處躲藏。這份工作僅僅做了兩個星期,她就被「炒了魷魚」。不過酒樓經理給她指了條「明道」:「找份文職工作吧。」經理還給足了她整個月的人工。

首份教普通話工 時薪120元

兩個星期之後,禾素從報紙的廣告上找到一份教普通話的工作,時薪120元。這頓時讓她覺得生活簡直太美好了。面試的地點在高樓林立的中環一間寫字樓,面試需要她完成一張A4紙大小的試卷。面試人員在對着答案看完她的成績後,對她說:「很好。周一上課沒問題吧?授課對象是各大寫字樓的高管或職員,教程由我們提供,薪酬以時薪計算,120元一小時,一堂課是一個半小時,12堂課為一個課程,上完一個課程結算一次薪金。」

禾素只覺得幸福來得太突然。公司先安排一間公司的10個員工給她教,每周一下午5點到6點半。這間公司選擇了《商業貿易普通話》作為學習內容。上課時,禾素先教大家讀,然後分小組進行一些模擬的交易練習,大家的普通話都進步得很快,禾素覺得與學生之間也慢慢建立起了感情。

有一個女孩子特別勤奮,課後總喜歡找她問問題,她們經常一起去搭地鐵,一次交談中,禾素了解到女孩子父親驗出患了癌症,她專門買一本書送給她,女孩感動得幾乎流下淚來。可是突然有一天,女孩說是自己要加班,以後再也沒跟禾素一起搭地鐵,可有一天禾素在下課離開公司後在一家花店見到了那個女孩。後來,她才告訴禾素:「您是很好的老師,可我還是無法忍受地鐵裏與您用普通話交談時,旁人側目嫌棄的樣子。」

「心被重重地砸了一下,很疼。」禾素說,她知道當時的社會狀況下,新移民與本土香港人的衝突不少,但她沒想到自己的學生,這麼努力學習普通話卻還是會嫌棄它。

輾轉學校寫字樓教普通話

此後幾年,她輾轉於中環、上環、尖沙咀等各大寫字樓教普通話,有的是初級到高級課程,有的是商業貿易普通話,有的則只是學些日常交流的口語。教得多了,禾素專業的水平以及靈活的教學方式,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其間,學生們也會約她去餐廳吃飯,普通話和粵語並用地交流,其實也並沒有覺得彆扭,只是因為之前的經歷,她提醒自己不要投放太多私人感情。

一路走來也並非一帆風順。禾素也經歷了創業、婚變等的磨礪。在女兒上小學之後,她又開始奔波在各個學校與學生之間。每天下午放學後的課外時間,她就到學校裏給興趣班的學生上朗讀課,也教老師們學習普通話。能歌善舞的她藉着還有藝術學院學音樂的底子,教老師們唱很多普通話歌曲。開聯歡會時,大家唱歌、演小品展示學習成果,這種輕鬆快樂的教學方法得到大家的讚賞和肯定。

禾素還記得,有一間學校的幾個學生特別調皮,在她之前已經換了好幾個老師,「他們或許是喜歡普通話和朗誦的,我用我的專業朗誦水平征服了他們,很快他們上課的狀態就變了樣。」禾素說,還有一件事情令自己難以忘懷,有一天她上完課準備回家,校工看她過來殷勤地為她推開了學校沉重的大門,說一句「再見,方老師」,她說沒想到自己才來學校沒多久,校工竟然記住了她的名字,而且還讚她課上得好,學生教得好,當時還令她有點不知所措。

那天,她走出校門走在大街上,和行色匆匆的人們走在一起,腳步匆匆,抬頭望去,竟也分不出誰是新移民,誰是老香港居民,一派和諧的感覺。

收到學生來信感動滿滿

後來,禾素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中學教朗誦,他們都是熱愛朗誦的孩子,禾素一般會在放學後或中午休息的時候到校給他們上課。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都不懂朗誦,她一句一句帶着他們讀,一遍一遍帶着他們練習,休息時她與孩子們說笑,孩子們笑得開心極了,等一上課,禾素馬上嚴肅起來,孩子們也立即進入了上課狀態。

教普通話時間久了,禾素成了業界資深的導師。近些年來,她做過雜務、記分員、司儀、助評,多年前心裏打鼓戰戰兢兢到此刻的面不改色冷靜淡然。禾素說,她一直相信:「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上天總會厚待敬業而恒久忍耐的人。」

大概幾年前,禾素收到了一名叫易庭的學生來信,禾素記得這個學生從中二開始跟她學朗誦,經過努力,易庭終於從一名初學者成為了比賽場上的常勝將軍。

易庭在信中寫到:「中二那時,您沒來之前,拿獎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但在您的訓練下,那一年的校際朗誦節竟然拿了亞軍,從那一刻開始,我信心便增加了很多。沒有您,就不會有今天信心滿滿的我。」

禾素說,每次翻看這封信,內心總是湧動着千般感慨。「我總在想,一個普通話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應該與金錢名譽地位沒有關係,如果一個兩個三個甚至許多孩子,因為我的教導而得到好的影響,他們不單通過學習多了一項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內心多了一份信息和勇氣,並且心中有了愛。這才是最重要的。」